听说杨地有个海螺宫是很久以前的事,只因道路崎岖遥远一直未能成行。近得实情,据土管局一位精准扶贫同志介绍,说是现在已辅了水泥路面,遂欣欣然驱车前往。
海螺宫位于陕鄂交界郧岭西段,地处杨地镇政府东南27公里处,海拔1950多米。早晨8点从县城出发到达目的地已接近响午,在村委会稍事歇息片刻,炊事员就端上来一盆向往已久的蒸小土豆外加一盘洋芋粑粑。土豆如板栗大小,蒸着吃绵软细腻,洋芋粑粑非常筋道,是由当地特产紫洋芋做成的,是当地的一大美食名片。
海螺宫之前叫做海螺殿,是沧海变桑田的地方,感觉是不是有点浪漫。据专家考证,几千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多次地壳运动,才使这里拔海而起,耸入高空,形成了近百个形似海螺的凸峰。当地有一首流传已久的回文诗:丘生海底海生丘,雾锁山头山锁雾;凸拥凹塘凹拥凸,路迷行人行迷路。
听村支书介绍,海螺宫村东西长20公里,南北长15公里,由于特殊的喀斯特地貌,这里有99个凸99个凼(当地说法),每个山包和凹地几乎相似,组合成一个天然的八卦阵,人走在里面犹如走进了迷宫般找不到出口,所以近年易名为海螺宫。
品尝完当地的特色美食,村支书带领我们参观游览了这个神奇的村子。这里地处高山之巅,却没有大山险峻,山势平缓高低起伏。从村委会出门向南走过一条羊肠小道,一个小小的盆地出现在眼前,由山体自然包围天然形成的一凸一凹。
一个凼里一般住二、三户人家,红瓦白墙的房子掩映在一抹绿色中尤其抢眼。每个凼里都有一个“汽眼”,也就是“漏斗”,一年四季碧水清澈,绿草如茵,土质肥美。山包上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犬齿交错的石头裸露在山坡上,远看像一个缩小了几十倍的石林。山上树木苍翠,低涯处耕地如棋。
海螺宫村现有340户1550人,分散居住在风景如画的低洼小盆地里。这里属高寒地带,气候温和,降雨丰沛,农作物以种植紫洋芋和玉米为主。这里海拔高,松树覆盖率广,山间小路旁伸手可触的松果比比皆是,个头硕大,是这个村的主要经济作物。
我们去时,占地1千平米的松子加工厂正在投产建设中。不远的将来,机器的轰鸣声会将这里的松子远销到山外的各大市场,据说将松果粉碎加工成木炭,用来烤羊肉特别淳香且经济环保。
这里的村民虽然地处高山之巅,道路不畅远离城市,却独享天地之造化。听说这里的猪圈都是用米黄玉砌的,有点难以置信。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村民房前一水儿放着长条豆腐块似的米黄玉,在房前坝链一字排开,不规正的下角料用来砌了猪圈,让城里人羡煞了眼。原来这里米黄玉储量丰富,现已有公司投资开采。
这里不仅出产米黄玉,还是中药材的天然宝藏。连翘、柴胡、板蓝根、猪岺、天麻等中药材产量高,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向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满山遍野都是中药材的宝藏,有一种叫做七月一枝花的药材,花朵奇艳,叶子可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如果哪里受伤了,捋一把叶子捣碎一贴就好。
海螺宫的确是个神奇的地方。走在苍松浓郁的绿色里,一凸一凹似曾相识又略有不同,如果没人领路,我们也会在迷宫里找不到出口。据村民肖先生介绍,这里天坑居多,地下都是暗河、溶洞。村里有几位年轻人受好奇心驱使,用蝇子拦腰绑着一小伙带着头灯下去三个小时无音讯,吓得赶紧派人下去找寻,结果两个人均被奇异的溶洞美景吸引而忘记了时间,至到头顶电池发出微弱的光时方肯出来。
都说在这里拍照不需要技术,随时随地抬手一拍都是一张优美的风景照。同行朋友用无人机站在山头航拍,一个个山凸的山包在大雾的弥漫中像一个个刚刚出锅的热馒头,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我们坐在村头人家的凉亭下歇息,热情好客的村民在门口的菜地里给我们采摘了一盆黄瓜,吃起来清脆爽口。在闲谈中得知,小伙在外打工因母生病探亲回家,同时也将外边的信息带回了村中。
在这个享有得天独厚地质的村落,将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帮助下,加上政府招商引资开发地质公园,海螺宫将会在不远的未来,以全新的地质公园的形态走进人们的视野,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在此乐享天地之美好。
(来源:山阳微生活。文:惠 子;图:屈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