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兔赏析网

为了几把扇子,导致家破人亡,这合理吗?

06-16

为了几把扇子,导致家破人亡,这合理吗?

折扇到了明代永乐后期才流传至民间,这才广泛使用。明代中晚期后,折扇已并非只作为取凉使用的物件,已成为社会交际礼仪的必需品和人的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无论秋凉冬寒,出门应事,会亲访友,也必一扇在手,以示儒雅风流。更有甚者达到非名扇不用,非专门名匠制扇不书画的地步。清代此风炽盛,无以复加。

清代的“扇子集历代之大成,扇面的书画、篆刻更加精美,士大夫中有一股藏扇、玩扇的风气。王士祯《香祖笔记》云:“二十年来,京师士大夫不复用金扇。初则尚金陵仰氏、伊氏素纸扇,继又尚青阳扇、武林各色夹纱扇;未几废而不行,独尚曹氏靴扇、溧阳歌扇。一时风会,虽小物一然。”由此可见彼时尚扇风气之盛,“贵族、官傣们也附庸风雅,什袭收藏,更时折扇身价百倍”更有甚者为了收藏到好扇、名贵之扇,更是不择手段。

伟大文学著作《红楼梦》中就有一段关于强抢折扇而闹出人命的描述,在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通过平儿之口描述了贾赦夺扇的故事,

平儿说道:“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今年春天,老爷不知在那个地方看见了几把旧扇子, 回家看家里所有收着的这些好扇子都不中用了,立刻叫人各处搜求.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 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 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二爷好容易烦了多少情,见了这个人,说之再三,把二爷请到他家里坐着, 拿出这扇子略瞧了瞧.据二爷说,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因来告诉了老爷.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 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法子,天天骂二爷没能为.已经许了他五百两,先兑银子后拿扇子.他只是不卖,只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姑娘想想,这有什么法子?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老爷拿着扇子问着二爷说:`人家怎么弄了来?'二爷只说了一句:`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老爷听了就生了气,说二爷拿话堵老爷,因此这是第一件大的.”

当然除过这一段,《红楼梦》中描写扇子的笔墨着实不少,这也充分体现了古代折扇在达官显赫文人绅士之间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扇子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体现着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集成部分。而《红楼梦》作为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作品,内容涉及服装、民俗、养生、戏曲、诗词、谜语等文化内容,也将当时生活离不开的扇子融入到了精彩的内容中。

在中国,扇子不仅仅是一件生活实用品,更是一种有着丰富内蕴的文化品。由扇子构成的中国扇文化,是华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精神代表的曹雪芹,自然不会忽略对扇子的描写,《红楼梦》一书中描写的扇子有折扇、团扇、葵扇、羽扇等,当以折扇为主。 “以竹、木为主要原料制作的折扇,是《红楼梦》里竹、木制品中最有光彩、最有特色以及时代气息的手工艺品。”折扇,又称摺扇,亦称聚头扇、聚骨扇。折扇的出现推动了手摇扇的重大革新,促进了我国扇文化的发展。因为此前的扇种如羽扇、纨扇等虽形状各异,但扇面都是固定的,不能折叠。而折扇却能开合自如,携带方便。明代瞿佑曾作〔北双调清江引〕曲咏折扇道:“双环结成连理枝,舒卷随人意。半轮秋月明,一片春云腻。到手时清风阵阵起。”形象的描绘了折扇的好处以及用途。

扇子起初的功能并不是用来纳凉,而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的仪仗扇。相传,最早的扇子称为“五明扇”,是虞舜所制。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舆服》中记载:“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也就是说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

扇字中有“羽”字,又称“翣”,《小尔雅•广服》中说:“大扇谓之翣。”可见,最早的仪仗扇应是大型的羽毛扇。这在《红楼梦》中也有体现。

元妃省亲是《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突出了贾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般的盛势。在省亲当天,贵为贤德妃的贾元春,仪仗中就有“龙旌凤翣,雉羽夔头”,这也是扇子作为仪仗的体现。除了元妃省亲与元妃赐扇,《红楼梦》中关于扇子的情节还有很多,例如,宝钗借扇机以双敲、袭人送扇恰听到贾宝玉的表白。而明清时期更是折扇发展的鼎盛时期,

《红楼梦》产生的时代,人们对折扇的要求极为考究:“折扇柄则象齿、檀香,甚或描写仕女,以泥金填出雪景。”在《红楼梦》中有不少地方写到了折扇。

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写宝钗在大观园中“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

这里虽然提到的团扇,但指的是蝴蝶大小,而宝钗扑蝶用的扇子,是从袖子里取出来的。联系以上讲到的内容,大家可以知道,宝钗扑蝶用的是可以收在袖子中的坤扇。

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在冯紫英家酒宴上初会名伶蒋玉菡,便“向袖中取出扇子,将一个玉扇坠解下来,递给琪官”为赠。

第三十一回中,写晴雯给宝玉“换衣服,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跌在地上,将股子跌折”,这把扇子与上两种一样,都是折扇,只是扇骨能跌断,可见不是一般的竹骨,很可能是象牙雕骨、檀香木雕骨之类。

同样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中,晴雯撕扇同样也是《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参照87版红楼梦剧照可知,晴雯第一把撕的,正是贾宝玉的文扇;而第二把撕的,则是麝月手中的坤扇。

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就如同一位优秀的戏剧导演一样,总是会用不起眼的小道具来达到意想不到的创作效果。曹雪芹作为彪炳史册的伟大作家,在煌煌百万言的巨著中,不厌其烦地对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件进行描述,自然有他的用意,有他的艺术追求。对于扇子的描写,在《红楼梦》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以扇子为媒介丰富人物性格。

《红楼梦》运用折扇对丰富人物性格起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即以写折扇来表现人物的深层性格,借此塑造典型的形象。如第二十九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和第三十回的“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借宝钗因展扇扑蝶、闻人隐私、嫁祸黛玉,又有抹脸怒斥寻扇的小丫头,且机带双敲,暗嘲宝玉、黛玉的一系列情节,揭示出在她平时宽宏和善,豁达大度表象之外的内藏机心,幽深莫测的复杂性格。宝钗一心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处心积虑,巧为周旋于大家庭之中,是“折扇”引出的故事才使她“偶尔露峥嵘”,并将其狡猾、对下人乱施淫威的另一面揭露出来。

第三十一回的“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尤其突出。端午佳节宝玉心中却闷闷不乐,不巧晴雯不慎又将扇子跌折,引起了宝玉、晴雯、袭人之间的一场舌战,最终以袭人跪下求央才算了结。晚间宝玉吃毕薛蟠宴请的酒席,踉跄回到自己院内,这时晴雯正在院中乘凉榻上休憩。说起早间因跌折扇子而争吵之事,“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于是宝玉便把扇与她,而晴雯也果真撕了起来。“宝玉在旁笑着说:‘响得好,再撕响些’……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这段因扇子而引起的描述,为读者刻画了两个具有独特性格的人物。贾宝玉“行为偏僻性乖张”,常能发人之所未言之语。他的这段关于“爱物”的议论,表现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和个性特征:不与世俗同见,即使是针对生活中的普通物件,世上的无情之物,他同样能以一种痴情去体贴,使无情之物能为有情人所用。对于晴雯而言,作者借跌扇、撕扇,写出了她任性娇嗔、泼辣正直、敢作敢当,身列下陈而秉性刚烈的性情与品格。你看她撕得是何等的自然、何等的真实:“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毫无一丝矫揉造作。于是,在这嗤嗤的撕扇声中,“一个桀骜不驯、无视礼法的反抗型女性站立起来了!在这畅心的欢笑声中,一个酷爱自由、泼辣真率的可爱形象破纸而出了!

在这里我们品味到了曹雪芹为我们展示的不同人物性格的复杂与多样,而这些复杂多样的性格又不是各自游离、互不相干的,而是以“扇子”这个普通的器物为纽带所形成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真实、更鲜明生动活泼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文化传承不是一个人的苦行,道路虽然幽远曲折,但我们一直在前行......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折扇成为我们的“文化”

而不是博物馆里面的“文物”

核雕图

笔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