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亿年前海底的动物有眼睛吗?课本中说的中华龙鸟化石到底有多大?恐龙蛋的化石到底长啥样?这些书本中的古生物知识,你都可以在第十四届江苏书展现场看到实物!7月5日至9日,“地球的生命史诗——化石密语展”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亮相,多件珍贵化石标本引发书展观众的浓厚兴趣。记者采访到展览主办方,了解到化石背后的奇妙故事。
陈列恐龙蛋的玻璃柜前,围满了好奇的小读者。“这次我们带来书展现场的恐龙蛋,来自河南西峡,距今约0.66亿年,属于晚白垩世。”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陈部主任贺一鸣博士告诉记者,河南西峡是世界出产恐龙蛋化石最多的地区之一。恐龙蛋形态大小各异,椭圆形的比较常见,现场这枚恐龙蛋为卵圆形。
“这个恐龙蛋里面是什么龙啊?”来自苏州的小读者贺昊轩问道。“由于年代久远,恐龙蛋里保存不了蛋清和蛋黄,打开恐龙蛋只能一些矿物晶体。所以恐龙蛋里到底能孵出什么样的小恐龙,科学家们也无法得知。”贺一鸣回答。
“这化石好像个大蜗牛,它是什么动物啊?”一个小朋友向妈妈指着展柜里一件棕褐色外壳的标本,不住打量。“它叫菊石,生活在海里,是在马达加斯加发现的,距今大约0.66亿年—1.45亿年。”贺一鸣向观众介绍,菊石和我们现在熟知的乌贼、章鱼、鱿鱼、鹦鹉螺都是亲戚,在海里游泳时像鱿鱼、章鱼一样,通过喷水推进的原理前行。“如果你抠开菊石的壳,会发现它内部是一层层的结构。当它向下沉时就往里面灌水,想要上浮就向外排水。”贺一鸣告诉大家。“和现在潜水艇的原理很像!”有观众频频点头。“对!知名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里就出现过一艘名叫‘鹦鹉螺’号的潜水艇,正是因此而得名的。”贺一鸣笑了起来。
“它还是旁边的动物化石——旋齿鲨的主要食物来源。”贺一鸣说,由于菊石种类繁多,留下了数量惊人的化石,所以它也是重要的地层标准化石。
化石里只见一个“怪鸟”拖着细长的尾巴,头部高高扬起。几个小读者在这件原始中华龙鸟化石前停下了脚步,向贺一鸣提问。“这是鸟类的祖先吗?它会飞吗?”“很遗憾,它的名字里有鸟,但不是鸟。虽然长有羽毛,但它也不会飞。”贺一鸣告诉大家,这件原始中华龙鸟化石,是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是目前已知的,人类第一次发现的长有羽毛的恐龙。生活在距今1.25亿年前,1995年化石在我国辽宁被发现。”
“中华龙鸟的发现颠覆了我们之前对恐龙的认知,羽毛不再是鸟类的专属,它的发现揭开了恐龙和鸟类起源研究历史的新篇章。”贺一鸣向记者解释,中华龙鸟身上的原始羽毛可能与飞行无关,其主要功能是保温或展示。目前科学界已经普遍认定,鸟类起源于恐龙,具体说是恐龙中兽脚亚目的手盗龙类。
一系列化石各自承载着不同地质时期的生命故事,共同构成了地球生命的画卷,为公众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还想知道更多关于化石的有趣故事吗?贺一鸣向观众们推荐了《化石密语》《认识演化论——一个古生物学者的视角》等优秀科普书籍。你好奇的问题,都能在书里找到答案。“本次我们将科学家研究的化石,从博物馆搬到书展现场,就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在阅读书本的同时,也能通过化石的实物更加深刻地感受生命演化的神奇。”贺一鸣表示。
记者获悉,此次化石展由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办,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承办。为了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展区还特设了文创和书籍展示,展出了《地层“金钉子”》《恐龙全书》等书籍,为观众提供了更深入了解化石世界的机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樊玉立 吕鑫/文 余萍 赵亚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