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益阳市安化县茶园开采,资料图。 付敬懿 摄
安化“千两茶”利用七星灶烘焙。 付敬懿 摄
篾篓用三年以上的楠竹编制成花格状,用于包装汽蒸后的黑毛茶。 白祖偕 摄
篾篓中间为一层棕片,最里层为蓼叶,防水但通风透气利于“千两茶”保存。 白祖偕 摄
茶叶蒸好后需马上提包将茶叶放入篾篓中,勿使蒸气散失。 付敬懿 摄
篾篓及时锁口后,“千两茶”需经五人协力踩压成包。 付敬懿 摄
篾篓及时锁口后,“千两茶”需经五人协力踩压成包。 白祖偕 摄
“千两茶”需经五人协力,踩压成包、压制成形,数次反复至绞杠锁紧。 白祖偕 摄
“千两茶”采取日晒夜露自然干燥,时间一般为49天左右,翻边两次,倒头1次。 付敬懿 摄
白沙溪茶厂内,压制成型的“千两茶”经历日晒夜露,茶叶再次发酵。 付敬懿 摄
中国茶有着五千年的历史。黑茶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被源源不断运往世界各国,是各民族间政治和文化交流纽带。集清代黑茶生产工艺之大成的益阳安化“千两茶”,被近代人誉为“世界茶王”。如今,位于湖南安化县的白沙溪茶厂仍保留着传统生产工艺,采用纯手工生产“千两茶”。
创建于1939年白沙溪茶厂,是由留学日本九洲大学的农学士彭先泽组建。这里,创造了中国紧压茶史上的第一片黑砖茶,第一片茯砖茶,第一片花砖茶,挖掘、继承和发展了民间传统茶叶产品天、贡、生尖茶和花卷茶(俗称千两茶),是中国紧压茶之发祥地,边销茶的摇篮。
安化黑茶产制始于十六世纪初。《明史食货志》记载有“神宗万历十三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值贱,商人率我境私贩”。由于湖茶量多、质好、价廉,吻合“以茶易马”之愿,湖南黑茶兴起。而明清时期,安化成为丝绸之路的茶马古道在南方的重要起点,“千两茶”也因此问世。
黑茶的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初揉、渥堆、复揉、烘焙。而“千两茶”在黑茶经基本工艺后,需要进一步放置在干燥处补发酵,然后利用七星灶烘焙,并分等级进行筛分拼堆打包,而打包好的毛茶再经过水蒸气汽蒸4分钟后,迅速装入编制成花格状篾篓,保证蒸气不散失,篾篓及时锁口后经人工踩压成包压制成形,并日晒夜露49天干燥。
安化黑茶特殊的发酵工艺,使其对肠胃调理、降低血脂、血压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是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的人群不可或缺的饮品。自古以来,黑茶是历代封建王朝“以茶易马”的战略物资,明朝皇帝朱元璋将安化黑茶定为官茶,晚清湘军统帅左宗棠也曾实行茶票制度严控黑茶市场。但另一方面,黑茶也成为推动边疆和中原经济发展及“一带一路”国家间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交流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