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武夷山格外安静,失去了城市中永不熄灭的霓虹灯后,连天空中流动的银河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此时墙上的钟表指针从6跋涉到了数字3, 刘峥独自一人坐在茶室里已经8个小时了。重复着煮水、拼配、泡茶、品鉴这几个步骤,然后埋头在纸上一丝不苟的做着记录,这是他调整大红袍拼配比例的第六晚。
这种以肉桂、水仙或者各类奇种拼配出大红袍香型的是目前武夷山最大宗、最典型的产品,也是我们现在广义上说的大红袍。事实上,天心永乐禅寺后山峭壁上的那六颗古茶树,还有一些早年用母树扦插成功的大红袍树种,单独采制加工而成才是实际意义上的纯种大红袍。
天心永乐禅寺后山峭壁上的大红袍母树 图源视觉中国
制作大红袍,各家有各家的独门秘籍,但不管是纯种还是拼配的大红袍,能够占领“C位”的始终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香气馥郁,醇厚回甘且耐泡。
由于纯种大红袍产量极为有限,为了使更多人了解大红袍的独特韵味,拼配的商品大红袍就此出现。拼配大红袍的价格高低,取决于所用的茶叶的好坏,不仅是正岩、半岩、洲茶和外山茶的区别,还要看制茶师的技艺能否激发茶叶中的所有香气。
即便是生长在相隔十几米远的两株茶叶,都有可能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风味。这是武夷山茶叶的妙处所在,也为茶叶拼配打下了基础,同样考验了制茶师的功力——想要做好大红袍的拼配,就要花时间摸清每一种茶叶的脾性。
依照岩石走向种植的茶树
之所以能出现这种神奇风味特点,还是因为武夷山的地理环境。
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的武夷山,四季温和湿润,晴时水光潋滟,山峰碧秀;雨时雾霭重重,山色空潆,有如人间仙境。山内具有独特的丹霞地貌和风化砂砾土壤,一株株茶叶按照山壑走势整齐地生长着,故有“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说法,武夷岩茶也因此得名。它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以及独有的“岩韵”,也被称为“岩骨花香”。
刚刚接触岩茶的人,通常都会被这个词搞到头昏——究竟什么味道才能算作是有“岩骨花香”呢?若是真要解释一下,可能本地人也没办法给出具体的答案。对于他们而言,那只是生养了他们的土地的滋味,这种味道已经与血肉融为一体,用不着多说便能了然于心。
虽然所有的武夷岩茶都带有岩韵,但山场不同,品质差距也十分明显。包含了“三坑两涧”的72平方公里的正岩地带产出的茶叶,品质最好,岩韵滋味也最为明显。
刘锋和刘峥
这部分产区的地质主要为紫色砂砾岩,而且土壤层较厚,有良好的通透性和疏松性,再加上两旁大都是陡峭的山崖,即使在夏日,茶树也只能收获较短的日照时间,这使得茶叶叶片较厚,做出来的茶轻滑有光泽,泡出来的汤水也格外醇厚。
使用正岩拼配出的大红袍,根据不同茶叶品种之间的优势互补原则,足以达到最佳口感,且可以保证品质稳定。当然,最终成品茶的优劣,还要看制茶师的技艺。融合着土地与手掌温度的手工茶,是中国人守护心灵的一种方式。正因如此,即使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的现在,世代做茶的刘峥家依然坚持手工制作。父亲刘锋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传承人,刘峥也是从小就开始跟随父亲磨练制茶技艺,以“学习者”的身份,一直保持着对茶的敬畏之心——这也是我们选择刘峥来制作的原因。
这款大红袍鲜叶全部来自于武夷山72平方公里内的白云岩,全程经刘峥亲手制作,刘锋把控品质,最终呈现出的成品茶色泽乌润,条索肥壮,一注热水冲下去,汤色橙黄透亮,像是闪闪发光的黄色水晶石,入口则甘甜顺滑、滋味醇厚,花香明显且持久,冲泡十余次仍有余香。
林清玄曾说:“茶,是为了友谊而存在世间的;最好的茶,则是为了知味的人存在世间;我们到处找茶品茶,不也是渴望着与知味的人对饮吗?”如此美妙的武夷滋味,也要与朋友共享才最醇美。因此我们特意为它准备了做工细致的木盒包装,山脉等高线的轮廓配以葡萄酱紫色,大气精致。
希望这一杯置身于沙砾岩壁、沟壑幽深处的岩骨花香,能让你体会到武夷之美。
点击以下图片
一键下单「大红袍」
▼点击下图,发现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