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兔赏析网

云南普洱茶真的被误称为“瓜芦”吗?吴觉农的解读告诉你真相

04-21

云南普洱茶真的被误称为“瓜芦”吗?吴觉农的解读告诉你真相

#头条创作挑战赛#

前一段时间,说了刘仲华的事件,来了一些学者,抨击云南普洱茶是瓜芦,伤身体的问题,在这里给大家统一解释,这件事我记得是在我学茶的时候发生,是2016年,那时候是看到一个群里说云南普洱茶大多数是瓜芦茶,并且列举了很多证据,当时并没有去过多在意此事,因为我认为这种说法是肯定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

如果我们翻开茶经,就知道开头第一句,茶树是一尺,二尺,二人合抱,树如瓜芦,是的,茶树的树如瓜芦,果实像栀子,等等,瓜芦是啥?在七之事中,陆羽记录了《桐君录》:“西阳武昌庐江昔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饽,饮之宜人。凡可饮之物,皆多取其叶,天门冬、拔揳取根,皆益人。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茶,并冷。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也就是说,这里有点奇怪,为什么呢?

其树如瓜芦,那么陆羽说的瓜芦木是不是就是“一之源”的瓜芦呢?如果正确,我们继续往下看,“而交广最重”说明在广州属于特产,在这份资料我们发现了,瓜芦的产地,那么这到底是啥?很有意思的是搜索广州瓜芦根本找不到瓜芦的树木照片,通过之前的南北朝陶弘景的资料来看,瓜芦的别名叫皋芦,产地龙川县,应该也在广州,找了一下龙川的皋芦,居然也没有,这是不是很奇怪?如果我们再深入,根据当代茶圣吴觉农的资料来看,就有了比较细致的说明。

吴觉农老师在《茶经述评》中是这么说的:茶树叶是茎尖的叶原基发育而来的,是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也是茶农的生活对象。叶形有卵圆形、倒卵形、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披针形等。叶面有光暗、粗糙、平滑之分,叶表面通常有不同程度的隆起。叶质有厚薄、软硬之分。叶尖形状有长短、尖钝之分,分锐尖、钝尖、渐尖、圆尖等。叶缘有锯齿,一般有16~32对;锯齿上有腺细胞,老叶脱落后留下褐色疤痕;叶脉网状,侧脉伸展至叶缘三分之二处向上弯曲呈弧形并与上方侧脉相连。叶片在茎上的着生状态分上斜、水平、下垂三种。叶片的大小以叶面积表示或以叶长乘以叶宽。通常计算叶面积的简便方法是叶长×叶宽×0.7(系数),以平方厘米表示。茶树品种分为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即以此为依据。面积在28~50平方厘米之间或长10~14厘米×宽4~5厘米,称大叶类;面积在15~28平方厘米之间或7~10厘米×宽3~4厘米称中叶类;面积在15平方厘米以下或长7厘米以下×宽3厘米以下,称小叶类。

好家伙,对于数学盲区的我,计算公式是完全看不懂,只会看结果,最多只看得懂三分之一。相信很多文化人也像我一样吧,所以很多人被人忽悠洗脑了。

为什么我没有呢?因为我喝茶,喝茶就要比较,目的就是真正的茶实践出来,而很多文化人,修行的人并非这样,他们要的是修行的结果,完全会忽略这些细节,所以内卷是这么来的。

在2016年,我在学茶期间,遇见一个这样的茶叶交流者,他告诉我,很多茶都是有问题的,他们家的茶不会。而且告诉我,我给他泡的茶,他胃不舒服,当时我并没有在意,为什么呢?因为我没感觉到胃不舒服。而他告诉我,很多人会把“野茶”,就是像那种茶叶的叶子混在里面,这种茶苦涩,但是因为茶叶本身有苦涩,所以大家喝不出来,我就奇怪了,我问他,我这茶有么?他说没有,但是胃不舒服,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超过了他的认知范围,于是这件事也没在意。为了这次交流,我还买了他的一饼茶,买回来,就后悔,只比市面品牌茶好了一点,还没我的茶好喝耐泡,苦涩依旧不化,违背了他当时的理论,于是这件事就这么过了。

今年我在写刘仲华的事情上,有些科班学生开始来和我说,我的云南普洱茶属于“瓜芦”,这才让我想起了这件事。首先,在古代资料里,瓜芦是说今天的皋芦,皋芦是苦涩的,至于怎么苦涩,我真没喝过,而且经过说明,我想起了一个人,高发倡。当时一直说他的云南茶才是茶,别人的茶都是瓜芦,并且把一些资料贴在了网上,关于这些资料挺多,但是很多人在经过实践后其实都否定了他的研究,为什么呢?

在某个公众号里,去年看到一篇文章,说瓜芦的体感问题,原文是这样的,饮用茶下咽入腹以后的体感,首先是胃里暖热,紧接着是胸前发热,再就上升到脖根前两侧和额头。而且发热浸出的汗液只会潜默化均匀地浸出,不成颗粒汗珠。虽然腰背、胸背、后颈和后脑也会有所发热,但远没有前方显著。而药用瓜芦“茶”下咽入腹,则是首先腰背、胸背、后颈和后脑勺明显发热、冒汗,并且会聚成明显的颗粒汗珠。前者是发阳热、浸阳汗;后者则是发阴热、冒阴汗(即冒冷虚汗)。这是饮用茶与药用瓜芦茶的第二显著特征和标志。

说这些话的人,其实在害人,害茶树,为什么呢?为了掩盖他自己茶的缺点,他的茶不敢闷泡,就像龙井茶一样,审评以前100度,现在审评只用85度的“常伯熊”茶艺泡法,出汤快一些。这些明显就是品质低下的表现,而且在100度下,3泡到5泡闷泡之后,苦涩即显,那么大家认为他的茶是瓜芦么?如果说苦涩是伤身的表现,那么苦涩明显,是不是伤胃伤身的茶叶问题呢?而如果采取低温冲泡,是不是说明了您在喝一款掩耳盗铃的茶呢?也就是说伤胃伤身的成分已经进入了您身体里,只是温度没到,所以没表现出来,对么?可是这些成分在身体里是不是定时炸弹呢?关于他的茶,大家可以通过品尝,通过身体气色表现来说明。而且就他所说的体感,无论是他的茶叶还是瓜芦分分秒秒破解,毕竟是经不起闷泡的茶,其品质随时随地可以破解。

在“瓜芦”这件事上,吴觉农老师曾经在1983年,为了找“瓜芦”茶溯源,翻阅了很多资料,大家可以去看一看《茶经述评》,述评中对瓜芦茶的记载是“叶大,苦涩”没有其他。在《桐君录》,《南越志》,《茶董补》,《茶经》,《本草纲目》中都有“似茗叶”的记载。通过这些资料说明,瓜芦的别名有的叫皋芦,有的叫苦䔲,又名苦丁,但是并非茶树品种,属于大叶冬青。

但是,如前所说,我国古代文献中的某些作物和植物,一物多名、同名异物的情况极其普遍,事实上在我国近现代的一些植物和药物图志中,也存在着各说不一的例子。如《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的释文说“苦丁茶,又名苦沉茶或红眼树,藤黄科”;而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药大辞典》中,则称“主要为冬青科植物的枸骨和大叶冬青”;“枸骨茶,又名角刺茶”,“大叶冬青又名苦灯茶、波罗树、大叶茶”。因此,还是有待继续调查揭开的一个疑题。而在日本,有一种皋芦茶属于茶树品种,但这是灌木。

经过总结,通过资料,搜索广州苦丁,真的找到了《茶经》说的“瓜芦”,“其树如瓜芦”的树木。通过观察叶子,可以看出,并没有2/3闭合的封闭,但是能隐约看出接近边缘的确有向上延伸闭合的叶子,自此,《茶经》陆羽描述的“瓜芦”也就告一段落。

综上所述,这些不懂茶的人在毁茶树,因为他们自己的茶,经不起闷泡与国际审评,还掩盖苦丁茶的事实,标榜自己是本地品种,这种现象我认为太恶心,为什么呢?苦涩不化表示伤身体,审评行业几乎都知道,而茶经不起闷泡,已经说明了不是本地品种或者受过污染的品质表现之一,这样的行为,不仅仅是破坏自然,更让喝茶人认为,太不靠谱。

米芾蜀素帖多少字

颜真卿书法特点恢宏雄壮大气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