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兔赏析网

赣鄱匠心:茶香世界,江西三项制茶技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12-02

赣鄱匠心:茶香世界,江西三项制茶技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由全国4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整体打包,其中包括我省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宁红茶制作技艺三个项目。至此,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总共43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一;江西省实现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零的突破。

赣鄱匠心 好茶香天下

我省是茶文化大省,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茶产区,江西的茶叶,曾沿着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高超、精湛、独特的制茶技艺,印证了一代又一代赣鄱茶人根脉传承的匠心精神,其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工艺和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赣鄱文化独具魅力的创造力。

2015年9月,我省即施行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为我省包括制茶技艺在内的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近年来,我省不断建立健全制茶技艺和茶文化传承机制,在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好茶文化系统的同时,弘扬振兴茶文化,进一步促进茶产业发展。2021年9月,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江西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21年江西省茶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重点支持省级领军茶企和市县茶企开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升级、品牌化创建、市场化营销和科技化支撑等,实现江西茶产业振兴发展。

赣南客家擂茶 多元融合传承制茶技艺

赣南客家擂茶体验

赣南客家擂茶是客家人的传统特色饮品,全南是赣南客家擂茶的发祥地之一,它起源于汉代,兴盛于明、清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因地域文化差异,全南的客家擂茶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的非遗守护人、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文化馆(博物馆)馆长刘军伟介绍,赣南客家擂茶以鲜茶叶为主要原料,其它原料也大都以鲜料为主,是客家人最常用的食材。2014年,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全南县积极行动,搜集整理赣南客擂茶制作技艺文字信息、录制音像资料,数字立档,筹备、整合各级资源,建起了赣南客家擂茶展示厅、擂茶传习所、景区擂茶业态坊、擂茶手工作坊,在国家级4A景区雅溪古村,村民们个个都是传承人、人人都是讲解员;在全县各大中小学校开设擂茶特色班,众多青少年学习成为了小小擂茶手、小小擂茶宣传员,大大提高了赣南客家擂茶的传承内驱动力。同时创编了全南《请茶歌》《擂茶舞》等舞台特色节目,经常性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景区等活动,宣传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客家擂茶,使其重放异彩。

此外,该县还积极组织客家擂茶传承人到广州、武汉、西安、黄山、重庆、南昌等地学习交流,甚至漂洋过海远赴日韩开展传承和文化交流活动,让国际友人亲身感受了赣南客家擂茶的无穷魅力。

为更好地传承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该县还计划进一步搜集完善史料资料,与高校对接,深入研讨,开展一系列的赣南客家擂茶溯源论证,使其传承脉络更为清晰,同时还将启动“擂茶慢生活,畅游唐宋风”2023全南县“非遗进景区”暨江西省“百城百夜”文旅消费季系列活动,以此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婺源绿茶 茶事习俗传千年

婺源绿茶制作竞赛

婺源自古素有“千年茶乡”美誉,“绿丛遍山野,户户飘茶香”见证了婺源绿茶制作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于婺源山谷”的记载。公元865年,朝廷膳夫杨华在其所著的《膳夫经手录》中记载:“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燕、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买,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可见当时婺源的茶叶销往中原各地。

悠久的产茶历史也孕育这厚重的茶文化。传统婺源绿茶要经过采茶、摊青、杀青、清风、揉捻、烘炒、初干、再干等工序,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婺源绿茶具有香高色翠、汤青叶绿、味浓耐泡的特点,有“头泡香,二泡浓,三泡味不减,四泡味亦醇”之称。

家家种茶,户户采茶,人人饮茶。千百年来,婺源的茶农、茶妇、茶商、茶客们,在采、制、贩、品这一系列的茶事历史习俗中,孕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婺源茶俗文化。作为朱子故里的婺源,一直奉行朱熹“理而后和”的思想,在传统茶俗文化中讲究以礼待人。婺源茶文化还体现在乡间古道和偏僻山路广设的茶亭上。婺源人讲究行善施德。在行人必经的乡间道路和丛山峻岭间的古道上,邻近的村民或宗族或个人,往往捐建茶亭,为行人供应茶水,以解行旅之人饥渴。

众多的茶礼习俗中,婺源茶艺以其独特的道德内涵和儒雅风韵,一直备受人们喜爱,至今仍盛传不衰。婺源茶艺体现了“敬、和、俭、静”的文化内涵。

小茶叶,拉动大经济。近年来,婺源县委、县政府把茶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着力培育发展,通过科学规划、产业扶持、品牌宣传、整合发展等多项措施,推进茶产业经济蓬勃发展。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20.5万亩,采制茶叶1.89万吨,茶叶加工贸易量7.8万吨;出口创汇6000余万美元;茶产业综合产值45.01亿元,全县茶农人均茶叶收入4055元。千年茶乡茶产业经济发展掀开了的新篇章。

宁红茶 匠心传承链接现代生活

宁红茶采摘

发源于修水县漫江乡的宁红茶,是我国最早的工夫红茶之一,宁红茶起源于乾隆晚期,名扬于道光初年,鼎盛于光绪年间。十九世纪中叶,宁红茶成为中国著名红茶,畅销欧美。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200余年间,宁红茶传统制作技艺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坚守,薪火相传,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投身宁红茶制作技艺传承四十载的俞旦华介绍,宁红茶属全发酵类中小叶种红茶,制作严谨,新鲜茶叶采摘下来后,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多道工艺,形成了“轻萎凋、重揉捻、足发酵”宁红茶制作的独到核心技艺,最终被销往北上广深及欧洲各地。

近年来,宁红茶以百年工艺传承制好茶,以茶促发展,以茶文化协调带动茶产业、茶科技发展,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助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立足新时代、新起点,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扎实落实《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3336”行动计划》,推动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赣鄱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产生活,为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注入“非遗动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贡献“非遗力量”。



来源: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

编辑:省文旅宣推中心(江西画报社) 杨可

初审:邓高正、秦斯

复审:周琦、杨可

终审:宋靖

垂耳兔图片大全可爱头像

银元价格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