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文玩、收藏的行当就是坑多水深,而紫砂壶作为新生门类,在清末民初就有许多人在仿制明代老壶,其中最著名的就有顾景舟和蒋蓉。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个非常传奇的故事,主角就是传说中的第一把紫砂壶供春的故事。
供春壶有三个名字,第一个叫供春,第二个叫树瘿,第三个叫龚春。
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名字的由来。
在各种传说故事中,供春是制作紫砂壶的始祖。明代成化年间在宜兴西南的金沙寺和一个叫智静的老和尚学习制作紫砂壶。而后通过观察古寺旁的银杏树树瘿得到了启发,将这种纹理通过工具制作在了紫砂壶上。
而最早关于供春壶的文字记载,明代书籍阳羡茗壶系上就已经有了。正始篇详细的介绍了制作方法,还特别提到后世有人认为他姓龚,把他的名字写作是龚春。但是周高起本人在吴颐山的家里看到了时大彬仿制的供春壶,上面刻着供春二字。随着阳羡茗壶系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供春壶这三个名字,现在基本都统一为供春壶了。
这里讲两句题外话,周高起这个人,晚年住在江阴的山里面。后来被乱兵拿刀勒索,他反而破口大骂,也因此而卒。从这个事情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非常刚烈正直,那他所写的书的内容可信度也比较高。
下面我们来聊聊储南强和国博中那把供春壶的故事。大约是1928年,储老在苏州的文物市场闲逛。偶然间发现了一把供春壶,做工相当考究,而且颇有古味,储南强拿起来细细一看上面有供春两个字的刻款。
储老买下以后与苏州的收藏大家吴大徴先生两相印证,认为是明代的真品供春。当时买来的时候缺盖,特地找了号称当代陈鸣远,也是紫砂七老之一的裴石民配盖子。
储老的朋友画家黄宾虹建言,原来的瓜蒂盖子不太符合画理。经多方交流之后,裴石民就配了灵芝盖,这也是灵芝供春的由来。
之后这把供春壶声名鹊起,不仅在国内名声大热,而且还流传到了海外。英国大英博物馆闻讯以后有意出价2万块钱收购,而且日本人也是垂涎三尺。后来抗日战争时期,储老为了避免这把壶流落到日本人的手里,还特地跑到山里把这把供春壶给挖个坑藏了起来。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才把这把壶又重新挖了出来。
后来新中国成立,储老把这把供春壶和登记在册的来历,一起献给了南京博物院。大约是1958年的时候,南京博物院再把这把供春壶转交至中国国家博物馆。
讲完了国博的供春,再来讲讲大收藏家施镇昌的供春壶和顾景舟的故事。
大收藏家施镇昌有一把供春壶,在55年的时候,储南强通过多次观察、仔细辨认,认为这把供春壶也是明代的真品供春壶。
一晃三十年过去,在1983年,施镇昌的儿子,带了大彬僧帽壶和真品供春,特地专程赶到了宜兴紫砂工艺厂请顾老为之鉴定。而顾老经过仔细辨认以后,认为大彬僧帽壶是紫砂七老的王寅春所仿,而这把供春壶则是清代的花器大家黄玉麟所仿。
对于这个鉴定结果,施公子难以接受。顾老不得不把紫砂厂陈列馆所藏的黄玉麟供春壶拿出来比对。从纹理的布局说到筋络的走向,以及工具的手法。最终施公子艰难的接受了这个鉴定,而潘持平大师也在旁边做了整个事情的见证。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七日中午,顾老自感时日无多,让潘持平大师去医院做个记录。顾老他自己说一生看过一十三把供春壶,其中也包括国博那一把供春。每个藏家都说自己的藏的是明代真品供春壶,而且还有统一的故事:由于壶盖损坏,所以由黄玉麟所配。
你品,你细品!
顾景舟认为这一十三把供春壶,均为黄玉麟所做,他说,我对其中十二个人都说了真话,只有对唯一的一个上海的病体老人说了违心之言。所以他让潘持平大师把整个事情记录下来,待他去世后再行发表。
草灰蛇线,伏笔千里,不外如是!
今天关于供春壶故事分享到此结束,欢迎您评论、点赞、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