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凤首壶,陶器,唐代,高32厘米,腹围40厘米。1965年河南洛阳东郊塔湾村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凤首壶是唐代陶瓷器中新出现的造型,这件唐三彩凤首壶,壶身修长,椭圆形口,颈上部塑一凤首,高耸的凤冠为壶口。凤嘴张开,口衔珠,象征壶的流部。壶腹呈椭圆形,下有喇叭形高足。肩腹与凤首部分有一如意形粗柄。壶腹两面纹饰不同,除浮雕忍冬花和海石榴外,一面是凤鸟纹,一面是狩猎纹,新颖而华丽。遍身施赭、绿、蓝、白等釉色,每种色出都呈现出从浓到淡的层次,有着五彩缤纷,旋律多姿的光泽,可称得上“明灿华丽珠翠色”。此壶造型独特,色彩明丽,纹饰吉祥,是三彩中的精品,又是中西交流的产物。
唐代以后,随着我国制瓷技术的发展和陶瓷艺术的繁荣,凤首壶这个品种日益丰富多彩,演变成一种颇具特色的艺术品,广泛流传。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初河北蓟县出土的龙柄凤首壶,为早期凤首壶的代表。高41.2厘米。通体施淡青色玻璃质釉,灰色胎骨,胎质厚重坚硬,通体施淡青色玻璃质釉,有细小开片。盘状口外侈,口部一侧有流,壶盖塑成凤首形,高凤冠,长喙微下勾,正好与壶口流相吻合,细长颈,腹呈橄榄状,高圈足。执柄塑作一蟠龙形,尾抵壶足,身贴壶腹,嘴衔壶口。口沿下有一周联珠环绕,颈部饰联珠、覆莲纹,肩雕忍冬纹。壶腹上部有用小联珠围绕的六幅人物舞蹈图,图中人物身体健壮,昂首挺胸,肩披长巾,袒胸露腹,双臂舒展,舞姿翩翩。人物旁边有葡萄藤蔓、酒壶和小鸟等。壶腹下部饰六组花纹,由忍冬叶、宝相花和藤蔓组成,中心是一颗大宝石,旁边点缀星月纹。再往下是双层仰莲纹,圈足上亦饰联珠和覆珠纹。为唐代以前所未见的新的风格样式。
到了盛唐,这类壶盖逐渐消失,凤首下移,上承杯式口,从盖子变为长颈上部的装饰,壶柄从口延至肩部,程花枝状。目前发现的几件均为三彩器。以下这两件凤首壶就是盛唐时期较为典型的造型。
到了晚唐五代之际,凤首壶在器型上演变为两种:一种作为注壶,随着人们起居方式的改变,即席地而坐变为桌椅直坐,餐具酒具之形也随之改变。凤首壶器身矮小,口、流分开,凤首或为流或为口,使用方便。而另一种则演变成为高耸状无柄细颈的凤首瓶,下半身用直线,在形体上增加了支撑力,在艺术上显得轻巧、挺拔、可能只作为陈设品使用。
在装饰上、变复杂的堆塑为犀利的刻画。在烧制工艺上,质量精优且成品率高。在釉色特点上,全国许多瓷窑都生产这个品种:在北方,契丹辽王朝的墓葬中有铅釉的凤首瓶;在中原,宋王朝许多许多名窑的产品流传至今,可惜其中的精品已流往国外了。在南方,直到广州西村窑都生产青白瓷凤首壶。
辽桔红釉凤首瓶,瓶高37、口径12厘米。长颈上端捏塑而成的凤鸟,嘴、眼、眉、耳等历历在目。瓶腹以划花工艺装饰辽宋时期北方民谣常见的牡丹花图案。
西村窑青白釉凤头壶,宋,高16.8厘米,口径4.2厘米,足径8.4厘米。 壶顶部为凤头形,高冠,大眼,曲喙,凤顶花冠为注水口。长颈上凸起三道弦纹,圆腹丰满,宽圈足。壶体一侧为长圆形弯曲的流,另一侧为圆柱形柄(流、柄为后修补)。腹上部刻划缠枝花卉纹,下部刻划蕉叶纹。通体施青白釉,釉层较薄。此件凤首壶之造型虽源于隋、唐时期受波斯风格影响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隋、唐时期的凤首壶壶腹多修长,并在上面堆贴纹饰,而此壶腹部造型圆鼓,装饰手法采用刻划花。经与窑址调查所采集的标本对比可知,此壶为广东西村窑制品。
济宁市中区军分区工地出土的宋茶叶末釉凤首壶器,口部为凤首状,突眼,张喙为流,花冠状凤冠,细长颈饰突弦纹数圈,鼓腹,凤首后部与壶肩部有曲柄相连,圈足外撇,通体施茶叶末釉,底部露胎。
在中亚伊朗地区,从十二世纪到十三世纪时期烧制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壶,其流口部分处理成鸟头样式,是当地十二世纪以前不曾见到的,显然是受到了唐代凤首壶的影响。凤首壶采用西亚水注型,运到西方,反过来又影响了中西亚的陶瓷业。伊朗的这种鸟头形壶,有蓝釉金彩透雕、青蓝地金彩绘、白釉、青釉、白釉金彩、白地蓝彩等多种,是东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
十三世纪,伊斯兰波斯沦为大元帝国版图下的铁穆尔汗过。伊斯兰陶工的重要发明很快被中国瓷业匠人所掌握,并在瓷都景德镇发展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青花瓷器。元大都出土的凤首扁壶,就是其中的精品。它不仅清华纹饰清新雅致,而造型之巧妙,令人叹服。此时的凤首变唐宋时的雄健狞厉为清秀优雅。在游牧人喜爱的扁状壶体上,以清花绘成凤身,与塑成口流的凤首浑然一体,犹如一只展翅凌空的彩凤。明、清的凤首壶也采用这种形制,略有变化。直到今天,凤首壶仍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实用艺术品。
1970年,北京旧鼓楼大街豁口元代居住遗址出土的元青花凤首扁壶,高18.7厘米,口径4厘米。壶体扁圆,直颈小唇口,浅圈足,底足在沙胎上挂一层很薄的护胎釉。该壶以昂起的凤首作流,以卷起的凤尾作柄,凤身绘在圆形壶体上部,双翅垂至壶体两侧,壶体下部则装饰盛开的牡丹,呈现一种凤鸟飞翔于牡丹丛中颇富情趣的情景。白地兰花,色彩鲜艳,清新雅致,主题突出,更增添了几分艺术感染力。此类飞凤牡丹纹饰在宋代定窑、耀州窑、景德镇中经常使用,元、明、清三代这种纹饰久盛不衰。用凤首、凤尾构成壶的流和柄,以这种立体表现手法与壶体平面绘画的凤首有机的结合,融实用与美观于一体,可谓造型生动别致,动感突出,独具匠心。凤首扁壶采用多种制作工艺,壶流采用模制成型,壶柄以手捏塑成型,壶体为雕镶成型法,最后琢成整体。青花凤首扁壶是一件具有很高历史、艺术价值的珍品。
凤首壶自公元6世纪前后沿丝绸之路传入内地,在之后的金银、陶瓷等工艺品中多有体现,其原初的造型意蕴也多有改动穿行,一直持续到公园12世纪或更晚。这不能不说它是一种有生命力的造型艺术母题。至于它的渊源流变背后所反映的中西文化交流,更是一个热爱有兴味而有待深入探究的课题。
王苏佳,女,华中科技大学汉语言文学硕士,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信息管理处,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