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2019年5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发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以下简称《全球评估报告》)。这是自2005年发布《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以来,时隔14年,首次由政府间机构对自然界的现状和趋势、这些趋势的社会影响及其直接和间接原因,以及为确保所有人的美好未来可采取的行动进行评估。
全球评估发现大自然危险衰退史无前例,正在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退化。我们正处在生物多样性危机中,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可能即将来临。如果同时我们还控制不了全球变暖,大自然极度衰退加上极端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将使30年后的人类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困境。
《全球评估报告》给我们发出了大自然危险衰退史无前例的红色预警: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台(Intergovernmental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的生态学家安妮˙拉里格多丽博士说:全世界估计共有800万种动植物,有100万种濒临灭绝。如果我们继续保持这种负面趋势,我们可能会走向第六次大灭绝。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在保护大自然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由于自然界中各个物种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自然保护不仅要对该物种的野生种群进行重点保护,而且还要保护好它们的栖息地。也就是说,需要对物种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保护。
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将生物多样性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顾名思义,通俗来说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在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3个层次上的多样性程度。
优质的基因,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食品。比如袁隆平院士,在中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通过培育优化水稻基因,提高了水稻种植的亩产量。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中国累计推广超过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为国家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袁隆平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以帮助克服世界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2019年,袁隆平接受采访时表示:全世界有1.6亿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一半种上杂交稻,每公顷增产2吨,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
在大自然中,每个物种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地位。以蜜蜂等虫媒为例,世界大部分植物,约75%的农作物都依赖蜜蜂等昆虫传粉。因而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农产品生产高度依赖蜜蜂等昆虫。可以说,如果地球上的蜜蜂等昆虫灭绝了,人类将面临无粮可吃的困境。但是集约化单一耕作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扩大,使得昆虫的数量锐减。
据新闻媒体报道,短毛熊蜂在欧洲是粮食作物关键的传粉者,但英国的短毛熊蜂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灭绝。因此,为了拯救已经被破坏的环境,英国科学家不得不在夜晚偷偷溜进瑞典,偷走了上百只短毛熊蜂蜂后。
很多人都明白“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维护生物多样性也是这样,如果生物品种过于单一,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就不足。
大自然是我们的地球母亲,我们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大自然,同时也影响着大自然。据科学家估计,每年全球超过一半的GDP,约44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依赖于大自然。
自然为我们提供了食物、饲料、能源、药品和遗传资源,以及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文化传承至关重要的各种材料。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环境稳定的一个标志。如果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那么地球的运行将不会稳定,人类将面临食物短缺、清洁水源缺乏、空气质量下降等生存困境,我们自己在地球上的生命也将面临威胁。
大自然危险衰退史无前例
生物多样性的临界点在哪?我们能够承受多少的生物多样性损失?
因为大自然的复杂性,这个临界点很难界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已经越过了这个界限。我们已经面临危险的时刻,我们必须尽快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我们必须把大自然零损失作为目标。
大自然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但我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需求正在加快动植物的灭绝速度,破坏了全球生态系统。
大自然的贡献持续在下降:
全球评估发现,过去50年,几乎所有的人从自然中获得的贡献在持续地下降。在全球评估的18类自然的贡献中有14类下降,其中大多是调节和非物质贡献。
全球大部分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全球濒临灭绝的物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珊瑚礁上的活珊瑚覆盖面积丧失了一半左右,而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导致其他驱动因素恶化,加速了活珊瑚的丧失。另外,海岸栖息地和珊瑚礁的消失,令鱼类资源日益减少。降低了对沿海的保护作用,导致生活在低于百年一遇洪水水位的沿海地区的1亿至3亿人生命和财产面临洪水和飓风带来的风险增加。
栽培植物和驯化动物种类和品种正在消失:
世界各地种植、饲养、贸易和维护的动植物种类和品种越来越少。
过去50年来,全球自然环境的改变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而直接和间接驱动环境改变的各种因素也在加速变化。
按影响程度依次排列,影响自然变化最大的直接驱动因素分别是:土地和海洋利用改变、直接利用生物体、气候变化、污染、以及外来入侵物种。
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最大的直接驱动因素是土地用途改变,其次是直接利用,特别是通过收获、伐木、狩猎和捕鱼等方式对动植物和其他生物的过度利用。农业扩张是最普遍的土地用途改变形式,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用于种植或畜牧业。在淡水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一系列综合威胁,包括土地用途改变(包括取水)、开发、污染、气候变化和入侵物种等。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直接利用生物体(主要是捕鱼)的相对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地/海洋利用改变。
气候变化是直接驱动因素,它正日益加剧其他驱动因素对自然和人类福祉的影响。据估计,到2017年,人类造成气温与工业化前水平相比上升了约1摄氏度,在过去30年里平均每十年上升0.2摄氏度。极端天气事件及其带来的火灾、洪水和干旱的频率和强度在过去50年加剧。而全球平均海平面自1900年以来上升了16至21厘米,在过去20年以每年3毫米以上的速度上升。
气候变化、土地/海洋利用改变、资源过度开发、污染和外来入侵物种等驱动因素的复合效应可能加剧对自然的负面影响,在珊瑚礁、北极系统和稀树草原等不同生态系统中已经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多种类型的污染以及外来入侵物种不断增加,对自然造成负面影响。虽然全球趋势不尽相同,但一些地区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情况继续恶化。尤其是自1980年以来,海洋塑料污染增加了十倍,至少影响到267个物种,包括86%的海龟、44%的海鸟和43%的海洋哺乳动物。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我们都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人类在处理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衰退等问题时,就像温水中的青蛙。因为水温是慢慢地升高,所以温水中的青蛙不会察觉到危险性,可能一开始还在享受泡温泉的感觉。等到水温真正很高的时候,已经来不及逃跑了。
由于土地/海洋利用改变、生物利用和气候变化加剧预计带来的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及自然对人类的许多贡献的消极趋势预计将持续到2050年及以后。
预计气候变化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综合多项研究估算出面临与气候相关灭绝风险的物种比例在升温2摄氏度的情况下为5%,在升温4.3摄氏度时上升至16%。珊瑚礁特别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预计在升温1.5摄氏度的情况下,珊瑚礁覆盖率将下降到原来的10%至30%,而在升温2摄氏度的情况下,将下降至不到原来的1%。因此,各种情景表明,将全球升温幅度限制在远低于2摄氏度,对于减轻自然及其对人类贡献所受的不利影响具有关键作用。
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在日本爱知县举报,会议通过了《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2011-2020年),设定了5个战略目标,20个纲要目标,统称为“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根据《全球评估报告》的结论,直到 2019 年,爱知生物多样性20 项目标中没有一项在全球层面得到实现。
不过,《全球评估报告》得出结论认为现在还为时不晚,解决方案还是存在的。维持人类生存和加强对自然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相辅相成且相互密切依存的目标,可以通过可持续的农业、水产养殖和牲畜饲养系统、保护本地物种、品种和生境以及恢复生态等方式来推进。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高度肯定中国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贡献,表示中国一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议程的强有力支持者和贡献者,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也是公约和议定书核心预算的最大捐助国之一。
据秘书处透露,即将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发布的《昆明宣言》,将“有助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向前发展”,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领导力和承诺。
结语
大自然是地球上每一个人的母亲,我们要使每个人都公平地得到母亲的恩惠;同时,我们要致力于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使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生态系统更加优质。
保护地球事关我们每个人和我们子孙后代的切身利益,是我们每个人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保护地球,从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