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猫什么时候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关于猫的最早文字记录是在哪里?一切答案,都可以在南京文史作家侯印国和李嘉宇合作撰写的《中国撸猫简史》中找到。该书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这部系统讨论猫的历史文化的轻学术著作,以生活史和动物史的学术视角,以通俗可读的文风,详细讲述了数千年来猫如何走进中国的日常生活,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诗经》提及的猫,其实是一种凶猛野兽
在鲜有文字记载的年代,猫就已经走进了先民的生活圈。
“过去学界一般认为,猫最早的驯化过程应当发生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以该时期为起点,古埃及保留了许多与猫有关的绘画、浮雕,甚至还有为猫下葬所用的石棺。这些文物较为连贯地展示了猫在古埃及的驯化过程。”侯印国介绍,在我国境内,对原始社会活动遗址的考古活动中发现过不少猫与人类产生交集和互动的类似证据。如西安半坡遗址中曾发现一个猫科动物的左下颌,是大小和家猫类似的狸。它虽然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但还是一只野生动物。在临潼姜寨遗址也发现过类似的骨骼,大小和半坡遗址相同。考古学者认为这种野猫以鸟类为食,但也会盗捕家畜。
《诗经》中有一处提到“猫”,经常被认为是最早关于猫的文字记录。“有熊有罴,有猫有虎。”这是《诗经·大雅·韩奕》中的一段,主要是称颂韩侯国优渥的自然条件和富饶的物产,“有熊有罴,有猫有虎”指的是韩侯国盛产各类珍贵动物的皮毛。
“不过,这里的猫不是体型类似家猫的野猫,更不是被人类驯化、登堂入室的家猫,而是与熊、罴、虎等归为一类的凶猛野兽。”侯印国说。
在很长一段历史中,猫这种动物都若即若离地游走在山林郊野和先民社会的中间地带。侯印国说:“虽然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文物出土,我们在先秦两汉时期发现的和猫相关的内容,远不及古埃及那么丰富,但只要细心翻寻,我们也能串联起先民和猫双向奔赴、互利共生的演化进程。”这一时期,文献中的“猫”指的都是一种凶猛如虎的猛兽,而尚未被完全驯化又出现在了人类生活中的野猫,则被称之为“狸”,狸的队伍里既有野猫,也有果子狸之类的动物,古人都请它们来捕鼠。
不过可惜的是,这些和先民有过“友好往来”的野猫,最后却并没有走入寻常百姓家。侯印国介绍,针对世界野猫和家猫起源的科学研究表明,在我国本土的野猫完成驯化之前,这个演化过程就被外来的、已经基本完成驯化的非洲野猫所打断。科学界一致认为,当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家猫品种,都有一个统一的祖先,那就是非洲野猫。从非洲野猫驯化而来的家猫,大约在汉末传入中土,并逐渐受到当时达官贵人的喜爱,而中国本土的狸则在那以后又隐入山林,回归原野。
纳猫要写契约,宋人养猫仪式感十足
古人养猫往往很有仪式感。宋代人家里买猫添猫可不是件小事。宋人买猫称“聘猫”或者“纳猫”,他们还有一套完备的聘猫流程。
李嘉宇介绍,元代宋鲁珍等编《类编历法通书大全》卷九中就有“纳猫犬”,其项下有“相猫儿法”“纳猫吉日”“取猫吉日”“猫儿契式”等。如同嫁娶、迁屋、动土这类大事一样,宋人聘猫必得择一良辰吉日才能开始行动。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指出“取猫吉日,天德、月德日,切忌飞廉日”。
聘猫如同聘妻,选择最合适的对象也很重要。宋代陆佃《埤雅》认为“狸身而虎面,柔毛而利齿,以尾毛腰短、目如金银及上颚多棱者为良”。宋元时期有一套评价猫的外形、健康的方法,当时称之为“相猫法”。
吉日已定,良猫已选,接下来就要写一张纳猫契约了。纳猫契更多是一种仪式感,上面的文字往往是一些吉祥话,记录着对猫的期许,诸如“无息鼠辈从兹捕,不害投牲并六畜,不得偷盗食诸般,日夜在家看守物,莫走东畔与西边”;此外还要约定相处的规则,如果猫儿因故逃离,则要“堂前引过受笞鞭”,并请东王公与西王母共同做个见证。最后需要郑重地签上主人的名字和订契约的时间。“与其说这是一张买卖双方的契约合同,不如说是一张立给猫儿的‘婚前契约’,契约上的每一句话都仿佛在讲给猫听,将猫儿当做未来家中一个得力的‘贤内助’来叮咛嘱咐。”李嘉宇表示,“猫儿契”并不是真正的契约文书,更多是表达纪念、祝福之意。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