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兔赏析网

郑板桥墨竹画:探索白云堂藏画之艺术境界

10-18

郑板桥墨竹画:探索白云堂藏画之艺术境界

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在黄君璧先生的《白云堂藏画》中,收藏有郑板桥的《墨竹》轴和《行书满江红》轴。

郑燮,生于康熙三十二(公元1693)年,卒年不详。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画竹

▲清·郑板桥《墨竹》轴纸本,水墨,纵137.5公分,横79公分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这是郑板桥所作的诗《题画竹》,形象地描述了他画竹从“冗繁”到“清瘦”、从忠实描摹到表现竹子独特精神的艺术升华过程。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

▲注:文与可,宋代著名画家、诗人,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

实际上,郑板桥“胸无成竹”与文与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

黄君璧先生收藏的这幅《墨竹》轴,更贴合郑板桥曾题过的“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

▲郑板桥《墨竹》轴(局部)

郑板桥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

“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

“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

“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

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郑板桥的题画诗

郑板桥一生坎坷,仕途不顺,晚年靠卖画维持生活。也因此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于是将这一切糅进他的作品中。

郑板桥的题画诗关注现实生活,针砭时弊,见解深刻,摆脱了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诗画映照,达到“诗发难画之意”。

▲清·郑板桥《行书满江红》轴纸本,水墨,纵110公分,横48.5公分

郑板桥的书法也独树一帜,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

他的书法作品章法很有特色,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欣赏郑板桥的书画作品,是书也是题,是画也是诗,是诗也是画,欣赏每幅画中题画诗,既是绝妙的书法再现,也是将书画相映成趣的综合艺术,书题与画面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统一的诗情画意。

五彩博鱼起名

碧玺手串价格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