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戳右上方加关注!每天上午准时与您分享三篇优质文章~本文共计1502字,阅读仅需3分钟~
清乾隆时期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时的官窑瓷器以其品种丰富、造型精美、装饰繁缛、工艺复杂著称于世。其中,在乾隆早期出现的轧道粉彩瓷器应算得上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碗口直径14.6、高6.5、足径5.6、足高0.6厘米。碗口微敞,斜圆肩底足大小适中,底足外斜敛,内直敛,内心微凹陷。足底无釉,可见到胎质细白、紧密,胎上有黑、黄色细小的杂质。碗的内壁为白釉青花,碗口内绘一条蓝线,内壁绘对称的四个宫灯,内心底绘一团供花,工笔细腻、笔触流畅自然、图案工整对称、雍容典雅。碗底内侧白釉,绘青花无框宝蓝色六字三行篆书款“大清嘉庆年制”,篆书工整清晰。这件轧道粉彩碗是典型的官窑制造、宫中使用的器物,尚保持着乾隆时期繁华富贵的一些气象。
乾隆时期的景德镇制瓷业,在制作技巧上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平,出现了仿木纹、仿竹器、仿象牙、仿漆器、仿玉器、仿铜器、仿石器及各类象生瓷器等,都是高超制瓷技艺的成果。在装饰风格上,盛行锦上添花、大红大绿、金银辉耀、大富大贵的风气盛行,雅静之作较少。
盘口直径14.8、高2.5、底径8厘米。盘口为酱口。足底沿无釉,露胎处可见白胎紧密而细腻。盘内蓝黑色锦地,满铺轧道卷花蕙草纹,点缀粉彩皮球花纹饰。轧道纹饰无刻意布置,同一图案,随意摆放,但疏密均匀,并且预留了皮球花的位置。足内底心画青花方框宝蓝色六字三行款“大清嘉庆年制”,点画随意、简省。瓷盘整体颜色搭配巧妙,沉着中不失灵活,稳重中点缀亮丽,素雅简洁又暗含繁茂气象,是一件嘉庆时期很漂亮的、经过精心设计的作品。
轧道粉彩瓷始创于乾隆早期,它是在督陶官唐英和景德镇工匠不懈努力下,借鉴瓷胎画珐琅制作工艺而创制的釉上彩新品种。“轧道”又称“雕地”,在宫中又叫做“锦上添花”,景德镇艺人则称为“耙花”。制作过程是先在白瓷胎上用丝绵均匀拍上一层色料(锦地),常见有黄、蓝、紫、胭脂红等颜色,而后在锦地上用针状物刻划出细小的如凤尾形卷草装饰凹纹,从凹纹上隐约可见白胎,然后入窑烧制。烧制好锦地以后,在事先预留的位置再勾勒描绘粉彩花鸟、山水或开光等图饰,而一些粉彩图案的轮廓也是提前刻划在锦地上的。整个制造过程前后相关,繁琐复杂。轧道瓷器只见有与粉彩相搭配的,未见与其他的搭配形式,器型以盘、碗等小件器物为多见,未见大件器物出现,其轧道纹饰一般以缠枝莲(洋花)为主体,常加饰粉彩夔龙、夔凤、鸳鸯、蝙蝠、八仙及各种花鸟、山水等寓意祥瑞吉庆的纹样。
这类瓷器的创意是将轧道纹饰和粉彩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轧道纹饰衬托粉彩,或以粉彩点缀轧道花纹;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在地子上刻意下功夫,制造出的特殊地子的粉彩瓷器。不同方式的搭配,使人感受到其不同的设计意图。
罐通高8.3、罐口直径3.3、罐口凸出高度0.3、底足直径4.5厘米。罐口沿和罐足底部均无釉,露胎处可见白胎,胎质紧密细腻。罐身施胭脂粉红色锦地,满铺轧道卷花蕙草纹,锦地颜色饱满沉着,轧道纹饰线条自然舒卷,似随意划出,但均匀繁密。罐身点缀粉彩荷花、荷叶等花草纹饰。应是嘉庆至道光时期的民器。
轧道粉彩瓷器自乾隆早期创烧,至嘉庆、道光尚有烧制。而后因此类品种工艺繁琐,成品率低,就不在烧制了。民国以后出现了少量的仿品。
原文作者:陈占锡
原文来源:《收藏家》2018年7月刊《艳丽精美的轧道粉彩瓷器》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