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国国家地理”订阅微信!
鸡
血石,一种因颜色鲜红如血而得名的石头,近些年来因资源稀少,在收藏市场上被疯狂追逐。浙江省西部的临安市玉山村为鸡血石主产地,其矿洞位于一座叫玉岩山的小山之中。这个本不起眼的地方,因为鸡血石的出现,让人们为之癫狂了许多年。作者数次以地质专家或收购商的身份深 入矿山,真实记录了为鸡血石而疯狂的场面。
选编于《中国国家地理》撰文·摄影/李颀拯
2007年11月3日,浙江西部临安市大峡谷镇的玉岩山(原属昌化县,后并入临安县,今属临安市)下,开采鸡血石的矿洞前一大早就挤满了人群,他们多是石头收购商。一块石头刚刚被采出,就吸引了众人争相观看。像图中这样体积比较小的原石毛料,往往随采随售。对于成色较好的石头,买家往往会抢着观看。有经验的行家仅凭观测原石外表,就可以预先判断剖开后的品相如何。
20世纪70年代初,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收到了来自中国的一份特殊礼物——那是一对精美的石印,两枚方章通体像血色一样鲜艳。这份礼物被媒体报道后,迅速扬名海内外。随后,中国、日本、东南亚地区的人们对这种石头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人们得知,这种石头产自中国浙江临安市的西部山区,因有鸡血般的鲜红色彩和美玉般的丽质,被形象地称为“鸡血石”。30多年后的2007年,杭州举办的一次工艺品展览活动中,一扇用鸡血石雕刻的屏风创下了9100万元人民币的交易价。无独有偶,屏风原料也来自当地。被收藏市场热炒之前,鸡血石其实已经被开采了数百年,它在明代被发现于玉岩山一带,后来内蒙古巴林右旗也发现了这种石头。
临安市的玉岩山一带,山中出产奇石的名声早已有之,当地出产的昌化石(注:出产石头的玉岩山原属昌化县,因此得名)与巴林石、青田石、寿山石并称“中国四大名石”。地质学家考察发现,当地石矿是由7500万年前的火山活动造就的。昌化石有红、黄、褐、藕白、天蓝、豆青等颜色,灰白色居多。其中,红色的鸡血石十分罕见,最初并没有被当作独立的品种。但是,随着市场炒作的升温,加上鸡血石本身资源稀少,所以很多人对其趋之若鹜,甚至达到了癫狂的地步。
玉岩山位于临安市大峡谷镇浙西大峡谷源头地区。此山海拔1300多米,属仙霞岭山脉的北支,周围峻岭绵延,峡谷穿行,一年四季气候多变。当地民谣曰:“板桥直垄通,风雨不断踪。夏天盖棉被,十月雪花飘。”山不在高,有石则名。自“鸡血石热”来临之后,“石商”、“石农”等人群开始运用现代化设备对这一带的矿山进行地毯式搜索。一轮又一轮的寻石运动,渐渐打破了山村的宁静。30多年以来,不知有多少人为此改变命运,甚至丢掉了性命。
有一段时间,矿区被定为禁区,但由于鸡血石的巨大诱惑,所谓的“封洞护矿”并未实现。仅在1991至1994年间,每天上矿山的人数最多达3000余人,挖掘了大小矿洞近百个。近年来,开采鸡血石变得合法化,矿区专门设立了警务室,以方便管理并及时处理纠纷。尽管狂轰滥炸的场面没有了,但空压机、风钻等机械设备的加入,加快了玉岩山的损毁速度。鸡血石是越来越难挖,但机器轰鸣声从未停止。
荒芜的山坡:鸡血石疯狂开采带来的灾难
经过长年累月开采,一车车从矿洞里拉出来的石渣,把玉岩山的山坡覆盖得满目苍黄,本来遍地披绿的山坡,如今已看不到成片植被。作为世界上鸡血石的两个主产地之一,玉岩山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被“石商”、“石农”长期占据。这些寻石的人对山体进行了地毯式的掠夺性开发。上百条沟壑纵横交错,地面上隆起了数十个因堆放石块和泥土而形成的“坡”,远远地看去,那里仿佛覆盖着一张巨大的蜘蛛网。
2007年11月24日,矿工发现了一块成色不错的原石,马上激动地用水来回清洗,并仔细加以鉴别。
为了用镜头记录“疯狂的石头”现场,从2007年开始,我数次以“地质专家”的名义进入矿洞探察,见证了当地许多惊心动魄的石头事件。21世纪以来,因为鸡血石资源日益枯竭,玉岩山矿区曾暂时淡出公众的视线。谁料想,2007年10月发生了一次“田黄石风波”,又让这座偏居浙西、皖东南交界处的小山,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离玉岩山矿区最近的村子叫玉山村。2007年10月1日,玉山村有个老太太捡了一块看似很普通的黄色石头,被一位来自福建的石商用30元收购了,后来听说转手后卖到了30万元。当这位商人再次回到山里收购类似石头时,村里人方知道这种黄色石头叫“田黄”,也是一种名贵的石头品种,此前主要产自福建寿山——很多人没想到,昌化地区居然也能出产上等“田黄”!随后,玉山村及其附近的黄坦、毛坦、桥头等村,甚至邻省安徽的村民都赶到这里寻宝。最多时,玉岩山上一下子涌入了4000多人上山挖石。那段时间,许多村民家中都有“田黄”藏石,也不断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成交价从村里传出。鸡血石沉寂一段时间后,村里的石头交易一度十分萧条。正在这个节点上,“田黄”出现,不少人身上演绎了一夜暴富的神话。所以,玉山村一夜之间又“重出江湖”了。
我第一次到玉岩山详细探察,是“田黄石风波”过后的一个月。当时我驾车从杭州出发,沿杭徽高速公路行驶两个多小时,然后从昌化镇下高速,转而驶入蜿蜒的盘山公路。路途虽远,但我可以按图索骥,很容易就能找到离玉岩山矿区最近的玉山村。只需跟着一路上各种“昌化石”广告牌行走,最终一定可以到达矿区。
玉山村因玉岩山而得名,是临安最偏远、海拔最高的地方,山头常年隐没在云雾中。进入村子,到处是三四层的小楼房,可见村民生活十分富裕。迟疑间,几位中年村民向我递来一支中华烟——玉山村人抽的烟很高档,据说除了“中华”,别的烟都拿不出手。不少村民一年光工资就有十来万元,比城里打工挣得还多,对于这种低成本的生活方式,村民们颇感自得。玉山村的一条主街两旁,到处是各种石头加工店。我粗粗数了下,一条街上就有30多家店。此外,路边停满了各种牌子的豪华轿车,根据牌照判断,车主来自全国各地。
采访期间我了解到,村里已经掀起了新一轮的寻宝行动。知情的媒体同行告诉我,2007年10月3日这天,上山寻石的人少说也有2000人。同时,寻宝范围也从玉石村扩大到新桥、桥头等其他山村。“只要石头有一丁点儿黄色就会被他们运下山。除了新桥村这个挖石地外,更多的寻宝人集中在约6公里之外的纤岭。”随着挖石活动的蔓延,从新桥乡桥头村开始至新桥村前后约7公里的小溪里也聚满了人,不少是老人和小孩。“总有些石头要从山上冲下来的,一旦挖到,往往就是上品籽料。”一个挖石人说,“暴雨过后小溪的人就多,翻了多遍,小溪里甚至看不到一块长有青苔的石头。”
“挖出石头就能换钱”成为数千村民日夜挖山的理由。在挖石头的队伍中,我听见有人指着一块石头议论:“你看看这透度、颜色,一口价就得3.5万元!”几乎在村民挖石头的同时,对市场信息极为敏感的掮客大量涌入。于是,村子干脆变成了石头交易市场,成交量、成交额年年急剧攀升,并不断创造新的成交纪录。
大型原石出洞,近年难得一见的情景
玉山村是离鸡血石矿区最近的村子之一,这里70%以上的村民从事着与石头有关的工作。天刚蒙蒙亮时,一群村民们就排着队进入矿洞开采石头。2012年6月1日,一块重达600多公斤的鸡血原石被挖到,矿主雇了8个工人小心翼翼地将石头运下山去。矿主介绍说,随着鸡血石资源临近枯竭,这样的大型原石一年只能出现几块。
近些年,能在矿洞里找到带有丝丝红色的石头,就已经让矿工们如获至宝。
一旦矿区有大块原石出现,村里会及时贴出拍卖公告,公布拍卖会的时间、地点。
2008年春天,我再次来到玉岩山。这次考察,我的身份是一位石头收购商。在玉山村,70%以上的村民从事与石头有关的工作。他们有的在矿区采石,有的做收购拍卖,有的从事石头加工。矿区不通车,外来车辆只能停在村里,然后步行半个多小时方能到达。我在现场看到,矿上所有物资和大型设备都要用人力或牲口运上山,大型的挖掘机要从山的另一头绕道很远,从一条泥石路上慢慢挪上去。
追根溯源的话,鸡血石最早是在明代初期开始被采掘的,当时有鸡血石露出岩石表层,古人根据热胀冷缩原理进行开采——在露出岩石表面的鸡血石上烧柴,岩石全部烧热后,用冰冷的溪水浇泼,使石头分裂,再用铁铲很容易即把红色石头采下。这种采法看起来笨拙,却非常奏效,出来的石头很少有裂纹。不过,它的缺点也很致命,鸡血石常常被熏黑、变暗,采出量并不可观。这种方法沿用至清末民初,现在,当地人多用机械设备挖洞作业,甚至用炸药爆眼,再用挖掘机深挖。
放眼整个矿区,一车车从黑洞里拉出来的石渣,已经把玉岩山北坡覆盖了厚厚的一层,山坡上已经看不到大片植被;上百条沟壑和道路纵横交错,地面上隆起了数十个因堆放开采石块和泥土而形成的石坡,远远地看去,仿佛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就在这片狭隘的天地间,有成千上万人在这里夜以继日地开采着石头,幻想着能够一夜暴富。
当然,在矿洞里作业是非常辛苦的。矿工先用风钻打洞,然后放一定量的炸药进行爆破。几百米深的洞里,一片漆黑,只能靠头上的应急灯来照明。村民开挖的洞,深的有600多米,浅的也有100米,有些洞高度只有五六十厘米,进出需要爬行。洞中很多地方,开洞者仅用木桩做支撑。当风钻工作时,整个通道里满是粉尘,呼吸异常困难。
在这里,矿工察看石头时,仔细程度不亚于考古工作者,他们每敲下一块碎石,都会马上泼一点水在上面,以仔细察看。如果有人发现石头带有丝丝红色,就马上如获至宝般地收藏起来。矿洞外的废石堆上,总能看到一些捡石的妇女,她们往往一手拿把小锤,一手拖着个蛇皮袋,东敲敲,西看看,希望从中“捡漏”。
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山中石头,周围环境却一天天恶化下去。从昌化镇通往上溪乡的峡谷,原为一条著名的驿道,是杭徽(杭州至徽州)古道的组成部分。因为村民挖石头,古道被损毁了3公里。临安市新桥乡新桥村约3平方公里的青山变成了荒凉的土坡。在纤岭矿区,从山腰到山顶,到处都是洞穴,三五米的深坑连接而布,许多合抱粗的松木被推倒,山核桃林被毁。
处处受捧的血石,从深山矿洞进入艺术殿堂
2007年11月3日,玉岩山某矿洞前聚集了30多位竞拍的买主。
买卖双方一旦达成协议,当场就完成现金交易。
疯狂“赌石”与村里的“拍卖会”
玉岩山地区的昼夜温差很大,最大时能够达到20多摄氏度。只要有矿洞在作业,这里24小时都会有人不间断地值班看守。一位守洞的老人,边吃着自己在篝火上做好的晚饭,边和我聊着这里的故事。“这些正在开采的洞里,多少都会有点值钱的石头。如果没人看守,会被偷的。以前,因为石头失窃的事,经常发生打斗。”
在矿山上开洞,收入是否稳定,关键要看“能否见红(指鸡血石)”。当地有句话叫“三年不开张,见红吃三年”,意思是,开挖鸡血石要看运气,洞里平时大多出产一些普通观赏石或者蜡石,它们虽然也能卖钱,用于艺术品加工,但卖不了高价,收入仅够开矿成本和支付工资。因此,只有见了红的鸡血石才能让“洞主”(投资开洞的人)眼前一亮。当然,随着资源的濒临枯竭,这样眼前一亮的时刻已越来越少。所以,这些开洞挖石的人,本身就是在碰运气“赌石”,有的人挖到宝,可以拍卖出天价;有人则几年不见一块“红”,从而变得负债累累。
2012年6月,我再次进山拍摄,正好遇到一个矿洞出产“大货”——8个壮汉抬出来一块重达600多公斤的鸡血石籽料。此时,许多闻讯赶来的石商,等不及抬下山的那点时间,就已经主动爬上山头一睹石头的真容。
品评鸡血石,首先是看“血”色,鲜、凝、厚为佳品。鲜者,红如淋漓之鲜血;凝者,指的是血色浓重,聚而不散;厚者,指红色石头的厚度。最终,这块籽料被鉴定为鸡血石上品。
挖出石头后,村子变成了拍卖市场。玉山村里长年驻扎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石商和从事雕刻的艺人。村里主干道上的小店门前,每隔几天,就会有山上的洞主在此贴出拍卖广告,公布拍卖时间和地点,而山下的石商会按时上山,聚到洞口,进行最原始的拍卖——看货举手直接喊价,出价高者得到拍品。拍卖往往从上午9点开始,竞拍者会约定俗成,熟门熟路地聚集到当天要交易的洞口,多的时候有50多人,少的时候也有20多人。往往是一人举货展示,一人记账收钱。工人则在洞内一边递出要拍卖的籽料,一边焦急等待石头最后的落锤定价,这关系到他们的收入。
一块即将上拍的籽料,在众人手上传递着,有人会掏出强光手电,以方便观察透度。有人则使劲吹口气,以便让表面变得更干净,有人甚至在上面吐口唾沫,然后使劲用手搓。无论用何种方式察看,在没有拍下之前,大块籽料是不能敲开看的,因为这会破坏原石的品相。
很快会有人开始喊价。我粗略算了一下,平均3分钟左右,就有一块石头被竞拍者买下。中午吃饭时间,拍卖活动也不会暂停。这时候,山下饭店会有专人挑着快餐到洞口售卖。于是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竞拍者一手端着快餐盒,一手举着筷子报价。
狼藉的矿山,遥望着富起来的村庄
几乎每个出没在浙西玉岩山的人,都渴望在那里得到一块色彩浓艳的鸡血石。为此,“石农”们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去开采这稀世罕见的石头,“石商”则在原石赌博中压上全部身家。天色向晚时,喧嚣暂时停下来,让山村迎来难得的清静。摄影师此时站在矿山之巅眺望,楼房林立的玉山村尽收眼底。山中的石头成为当地人发家致富的重要来源之一,让玉山村进入当地首批“小康村”行列。面对几乎要被掏空的玉岩山,因石而疯狂的画面或许不会持续太久。
对于竞拍者来说,大多数原石只能看到外表,一丝红色,几个血点,均可以成为重要的报价根据。所以,竞拍者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其内在的价值,在当地这也叫赌石。如果切开后见到大片红润,那竞拍者可一夜暴富;如果切开后仅仅是一丝“红”,那它只能卖出一方普通印章的价格。
矿洞前的拍卖算是小桩生意,以100元到几千元之间成交额居多。如果洞里出了大货,洞主会雇人先把石头运下山,参加在村里不定期举行的大型拍卖会。这时,一些神秘的大客户才会到来,成交的价格从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不等。
近年来,玉山村以集体名义对玉岩山的“宝石”进行开采和拍卖,作为该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这样的拍卖会,每年举行数次,拍卖所得用于集体“平均分配”。凡是已完成九年义务制教育、65周岁以下的男子都要到山上“上班”,集体开挖、集体拍卖,再根据出工数“分红”;65周岁以上的老人则无须出工就可分得一笔养老金。
一位来自福建、从事这行20多年的石商王老板,向我说起了他的两次赌石故事,一次“捡漏”成功,一次看“走眼”了。1996年,他第一次来到玉山村,花300多块钱买了一块毛料带回老家,本来外表只是一丝红色,开磨后发现里面色彩鲜艳且质地油润,加工成一对印章后,卖出了40万元。
2001年,他在山下的拍卖会上花了5万多元拍下一块原石毛料,这块毛料重约200多公斤,外表有散落的“鸡血红”。拍下前,他用灯光仔细照过。石料运回老家,请来老师傅加工,但毛料里面“鸡血”少得可怜。这一次,他看走了眼。
我离开玉岩山的时候,赌石、拍卖的人还继续疯狂着。不少人当场锯开石头验货,有人仰天大笑,继而激动地流泪;有人则掩面痛哭,继而呆若木鸡,一言不发。在玉岩山下的这个小山村里,一幕又一幕疯狂石头的故事,依旧还在上演。
地理君
本文选编于《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11月刊,撰文·摄影/李颀拯 ,责任编辑/马子雷,图片编辑/孙毅博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就请转发到朋友圈吧!
每天我们选出1~3条出彩的评论给予礼品奖励,筛选标准主要看被点赞的数量和观点是否精辟到位;每月末确认这一月的获奖得主,只要你的评论被回复“恭喜你中奖了!”,加地理君微信号即可领取。好玩刺激,但我们更希望能激发你对我们的兴趣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