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大千《长江万里图》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卷 本幅纸本 纵53.2公分 横1979.5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帧《长江万里图》是1968年为贺张群八十寿辰,积十日之功精心绘制,画幅的表现形式为传统之中国手卷。主要景点起自四川境内的长江上游,可以从画中明指的有岷江、都江堰、索桥、导江玉垒、重庆、万县、三峡、宜昌、武汉三镇、庐山、小孤山、黄山、芜湖、南京、镇江、金山寺、焦山、上海,至崇明岛出海为止,彰显了大千“泼写兼施、色墨交融” 风格。画幅由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的赵恒惕签题。
2、张大千《苏花揽胜图》长卷
张大千《苏花揽胜图》35.5×286.5CM 1965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为大千读了好朋友的诗文「苏花行」之后,赶在下雨天游览苏花公路,事后再追想当时濛濛雨景写入画图,时年六十七岁。张大千还在画上题字,赞颂苏花景致可称为世界第一奇境。
3、张大千《华山云海图》长卷
张大千《华山云海图》长卷 46.3×568CM 1936年作
此幅《华山云海图》长卷是张大千画华山云海中最好的一幅,为赠予当时被誉为“北平第一名厨”的春华楼掌柜白永吉。全图山形以红绿黄蓝等重彩绘出,皴法不用墨线,而是于蓝色山脉上或以深蓝或以深绿色表示阴暗处,橘红及黄色山脉则以深棕色线条加强,除此而外山形各处再以华丽的金线点缀。
题字中有“永吉老兄索仿吾家僧繇没骨山水,追忆当时情状,写此请正。大千弟张爰,时丙子四月既望,吴门网师园”。张大千在卷后的题跋:“此卷初师僧繇法,既而略加勾勒遂似李将军矣。”张僧繇,南朝梁人,擅宗教画,画山水为“没骨法”创始者。因其姓张,张大千故称“吾家僧繇”。 “略加勾勒,遂似李将军矣”。李思训为唐代画家,创金碧青绿画法。玄宗开元初,官右武卫大将军,后人称为“大李将军”。其子李昭道亦擅金碧山水,世称“小李将军”。从以上两次题跋中可见,此图原为没骨,其后又加金碧青绿,实为没骨青绿金碧之合,堪称划时代之巨作。
4、张大千《黄山前后懈图》
张大千《黄山前后懈图》长卷 绢本水墨设色 44.5 x 1403CM 1969年作
此卷《黄山前后懈图》是大千无数黄山画作之首,且是他一生可数的杰作之一,可与《长江万里图》卷并称而无愧。
创作此画时大千的泼墨泼彩新技巧己达得心应手的境界,但他为老友张目寒先生作此画时,传统笔墨明显增加许多,一方面为了避免老友们恐怕不易接受过于脱离传统的新风格,同时也因为黄山是大千一生画得最多的老题材,手下功夫极为熟练,再加上黄山各处著名景点的造形特征,皆为众人所熟识。
在这些综合性的因素之下,此卷虽然彩墨淋漓,但在技法上真正属于泼彩的成分并不太多。本卷山石和松林的实体多半用勾勒和皴点来描绘,山上的青绿是随形赋彩,后来才加上去的,并非先泼然后随色勾勒,是古人山水画中甚为少见的风格。
5、张大千《谷口人家》
张大千《谷口人家》1960年
7、张大千《玉照山房图》
张大千《玉照山房图》1965年
8、张大千《雨后岚新》
张大千《雨后岚新》1967年
9、张大千《横贯公路》
张大千《横贯公路》1965年
款识:予每返台湾,必游横贯公路,探奇造秘。此幅略得山灵情性,不必指定其处,方为此山写照也。
本幅题识曰「略得山灵情性,不必指定其处」,点出了画家创作旨意。入画处除了正中央见公路沿危崖修筑,其余未有著意于点明取景所在。
由于画面属横幅而向左右伸展,更能表现山势之蜿蜒曲折、层层延展。画面下端露房舍顶部,左侧岩石块面如平台,高干踞坐于上,远眺峰峦,苍翠披盖满身,中有岚气迂回穿插,其势巍峨,其境清幽,其气接通宇宙万物,所得都乃其情性,这亦是画家胸襟的反映。
张大千用笔颇细致,写树点叶皆见用心,石青石绿泼洒,浓淡轻重高度精妙,尤以画面正中醒目处的相互混融效果,层次变化多端、微妙,交叠调和却又不泯本身的颜色,复施几点暗红,色中加彩,加强了色调的亮度,直是神来之笔,显示了画家经营于不著意间!
10、张大千《爱痕湖》
张大千《爱痕湖》1968年
「爱痕湖」,是张大千1968年所绘製的巨幅绢本泼彩,内容是远眺瑞士亚琛湖所见风光。画宽76.2公分,长264.2公分,是张大千「爱痕湖」系列中尺寸最大的一幅。
画面前景为青翠的山峦,后景一泓湖水掩映其间,湖的后岸又有淡墨、淡彩勾勒的屋舍。根据中国嘉德提供的资料,这件作品採用张大千开一代画风的「泼彩」手法,构思宏阔,细节清晰。它被认为是张大千化用西方抽象派艺术,与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水乳交融之作,也是艺术史界公认的张大千泼彩山水最精彩的作品之一。
11、张大千《爱痕湖》1969年
张大千《爱痕湖》1969年
12、张大千泼彩山水
张大千泼彩山水
13、张大千《青山高隐图》
张大千《青山高隐图》1976年
录文:知是涛声是雨声,老夫千山御风行。天桥十万龙幡树,一一春雷报蛰鸣。
14、张大千《林壑幽居图》
张大千《林壑幽居图》1978年
15、张大千《泼彩山水图》
张大千《泼彩山水图》1978年
16、张大千《泼彩山水四屏》
张大千《泼彩山水四屏》1978年
17、张大千泼墨山水
张大千泼墨山水
18、张大千《灵岩山色图》
张大千《灵岩山色图》
19、张大千《溪桥晚色》
张大千《溪桥晚色》
20、张大千《江邨晚归》
张大千《江邨晚归》
21、张大千《千山尚绿肥》
张大千《千山尚绿肥》
22、张大千《溪山晚兴》
张大千《溪山晚兴》
23、张大千《罗浮秋色》
张大千《罗浮秋色》癸酉(1933)年
24、张大千《昆明湖景》
张大千《昆明湖景》甲戊(1934)年
25、张大千《黄山云海》长卷
张大千《黄山云海》长卷(局部)1940年
26、张大千《新安江纪游》
张大千《新安江纪游》1945年
27、张大千《宝岛长春图》
张大千《宝岛长春图》卷 1981年
1981年7月,张大千先生应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之邀,在该馆二楼“国家画廊”为《宝岛长春图》长卷作开笔式,文艺界及新闻界多人前来观礼。《宝岛长春图》是由张大千开第一笔,若干画家共同努力完成的。此卷高约2 尺,长达215 尺,全图从构思、构图到绘制、完成,张大千都参与其中。画卷从基隆北海岸野柳、金山的海浪山水开始,经云蒸霞蔚的大霸尖山、山气氤氲的奇莱山和横贯公路,到梨山和太鲁阁,宝岛秀丽的风光尽收眼底,颇为壮观。
28、张大千《黄山云海图》
张大千《黄山云海图》1981年
款识:蓬池几回干,桑田几番改。谁信天地间,竟有山头海。辛酉上元,写黄山云海一角。八十三叟爰。
《黄山云海》画于1981年,是张大千画黄山最为神釆奕奕的一幅,酣畅淋漓而内涵深厚的传统构成,雄奇瑰丽而富于精致的写真精神,让此作成为少见的张大千画黄山的精品佳作。张大千画黄山,最得黄山的天趣,寓有意于无意之中。张大千经过无数次的潜心临摹和考察研究,包括三年敦煌写生,上黄山,登峨嵋山等,汲取山川灵气,这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张大千走出传统、破格自立过程中,黄山气势磅礡的雄姿为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大笔。
29、张大千《庐山图》长卷
张大千《庐山图》 本幅绢本 178.5×994.6CM
1981年7月,83岁的张大千应日本横滨著名侨领李海天之请为其旅馆大厅绘制《庐山图》,然而大千虽然游踪遍及中国,庐山却是从未亲履之地,故选择此题材是对他艺术事业的一种自我挑战。也正如此,他可以获得神游式的想像自由,创造一幅合乎理想的胸中庐山,而且纵情咨意尽性挥洒,甚至超越“师自然”的范畴,进而达到中国山水画所谓“师心”的最高境界。
全幅以实景为主,虚实结合,实多于虚。右首起段,云雾飘渺,峰峦隐现,谷底生烟;接著云散烟消,细皴密树,亭桥屋宇,历历可见;再而峰树深沉,如黑云蔽日;转眼却晃飞瀑及左方山冈屋树,又似沐浴在明丽的阳光之中;末段峰峦明灭,层次分明,山势直落幽深;最后以水天相接的平湖作结束。全画铺陈,时而雄伟,时而细腻婉约,几经起伏转折,进入昂扬的高潮后,终了以悠远宁静收尾。
大千先生作此画时,身体状况很差,常住医院冶疗,时画时辍,而且由于画面太大,还得整个人被抬上画桌趴著画,极为吃力。甚至有时心脏不适,吃药休息后,仍继续搏命作画。后来由于博物馆要求在1983年将此画及其近作联合展出,于是大千先生作了最后一次赶工,只题了两首诗而没有署款。博物馆展毕归还之后,大千原拟在身体状况许可下,作进一步的润色修饰。可惜他在一九八三一年三月八日进医院,于四月二日去世,终究没能完成和落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