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兔赏析网

海洋奇观:探索蝴蝶鱼的奥秘

03-09

海洋奇观:探索蝴蝶鱼的奥秘

1.本氏蝴蝶鱼

本氏蝴蝶鱼(学名:Chaetodon bennetti),又称双丝蝴蝶鱼,俗名本氏蝶,为辐鳍鱼纲蝴蝶鱼目蝴蝶鱼科蝴蝶鱼属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栖息在礁湖及向海礁坡上珊瑚丛生的海域,幼鱼则常在较浅处的轴孔珊瑚丛中出现。成鱼常成对出现。多以珊瑚虫为食。体色极为鲜艳的观赏鱼类,不供食用。

除尾鳍末端呈透明无色外,鱼体为一致的黄色。具棕色蓝缘的眼带,其宽度小于眼径。另在体后方的侧线上有一具蓝缘的黑色大斑背;另自鳃盖后方有2条白色细斜带往臀鳍延伸,一在胸鳍基部前,另一则在胸鳍基部后,其体侧斑纹特别,极易辨认。鳍硬棘13至14枚、软条15至17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14至16枚。体长可达18公分。

本氏蝴蝶鱼

2.单斑蝴蝶鱼

单斑蝴蝶鱼(学名:Chaetodon unimaculatus)又称一点蝴蝶鱼,为辐鳍鱼纲蝴蝶鱼目蝴蝶鱼科蝴蝶鱼属的鱼类。分布于非洲东岸、至太平洋美拉尼西亚、南到新几内亚、北到日本、台湾岛以及西沙群岛等。[1]次鱼体长20公分左右,主要分布在珊瑚礁附近,1-60米深度海域。

单斑蝴蝶鱼

3.月斑蝴蝶鱼

月斑蝴蝶鱼(学名:Chaetodon lunula),又称新月蝴蝶鱼,俗名月眉蝶、月鲷,为辐鳍鱼纲蝴蝶鱼目蝴蝶鱼科蝴蝶鱼属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分布最浅的种类,常可在潮池见到。为高价值的观赏性鱼类,不供食用。

体色以黄色为底,具黑色眼带,在肩部处有一弯如新月的黑斑。月形斑达背鳍处后变细沿背鳍基底到尾柄和尾柄上黑斑相连接。体侧有许多褐色斜纹,在越近背鳍处体色越暗。尾鳍上有一黑色横带。幼鱼在背鳍软条部上,有圆形斑,长大则消失。鳍硬棘12至13枚、软条24至26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18至20枚。体长可达25公分。

月斑蝴蝶鱼

4.华丽蝴蝶鱼

华丽蝴蝶鱼(学名:Chaetodon ornatissimus),俗名斜纹蝶、黄斜纹蝶,为辐鳍鱼纲蝴蝶鱼目蝴蝶鱼科蝴蝶鱼属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栖息在珊瑚礁区,幼鱼常独自生活于鹿角珊瑚丛中,以躲避敌害,成鱼则成对游泳于珊瑚丛间。杂食性,以珊瑚虫及藻类为主食。体色相当鲜艳的观赏鱼,不供食用。

体侧扁,吻小,突出。鱼体为白色,体侧具6条鲜黄色斜纹,头部具2条黑横带;背鳍、臀鳍具黄色条纹与黑缘,腹鳍黄色。成鱼与幼鱼体色差异不大。背鳍硬棘12至13枚、背鳍软条24至28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20至23枚。体长可达20公分。

华丽蝴蝶鱼

5.网纹蝴蝶鱼

网纹蝴蝶鱼(学名:Chaetodon reticulatus),俗名网纹蝶,为辐鳍鱼纲蝴蝶鱼目蝴蝶鱼科蝴蝶鱼属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太平洋区,栖息在向海的礁石区,偶尔会在潟湖中发现,肉食性,以珊瑚虫为主食,经常成对出现。为高价值的观赏鱼类,不供食用。

体圆形,体侧每一鳞片具淡色斑,形成约20条斜向后上方点纹且成网状,故名。臀鳍与尾柄为黑色,尾鳍灰色,眼带前后各具一淡色。背鳍硬棘12至13枚、软条26至29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20至22枚。体长可达18公分。

网纹蝴蝶鱼

6.红海蝴蝶鱼

红海蝴蝶鱼(学名:Chaetodon austriacus),为辐鳍鱼纲蝴蝶鱼目蝴蝶鱼科蝴蝶鱼属的其中一种。分布于西印度洋的红海及亚丁湾。栖息于珊瑚礁,稚鱼活动局限于单一珊瑚顶部。成鱼具有领域性,通常成对出现,属肉食性。为高经济价值的观赏鱼。

呈圆形,吻短,上下颌为蓝色,眼间骨区域有多样变化的线,点与三角形。头部有3条黑色条纹,其中第二条通过眼睛、第三条延伸至背部。体为橘色,体侧具有数十条深色横带,越往腹部越细。腋窝具有鳞片。背鳍白色,背鳍软条部有黑边,尾鳍黑色具白边,臀鳍黑色,腹鳍橘色。背鳍硬棘13枚、背鳍软条20至21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19枚。体长可达13公分。

红海蝴蝶鱼

7.弓月蝴蝶鱼

弓月蝴蝶鱼(学名:Chaetodon lunulatus),俗名冬瓜蝶,为辐鳍鱼纲蝴蝶鱼目蝴蝶鱼科蝴蝶鱼属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中西太平洋,栖息在珊瑚礁区,尤其喜栖息在鹿角珊瑚丛中,利用珊瑚躲避敌害。肉食性,以珊瑚虫为食。为观赏性鱼类,不供食用。

体极侧扁,呈卵圆形,吻小、突出。鱼体呈鹅黄色,头部具3条黑色细横带,体侧具多条暗色纵纹。幼鱼尾柄处具有黑色假眼斑,成鱼则消失,但在背鳍与臀鳍的基底后缘据黑色斜带,尾柄白色。鳍硬棘13至14枚、软条20至22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18枚。体长可达12公分。

弓月蝴蝶鱼

8.八带蝴蝶鱼

八带蝴蝶鱼(学名:Chaetodon octofasciatus),俗名八线蝶,为辐鳍鱼纲蝴蝶鱼目蝴蝶鱼科蝴蝶鱼属的一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幼鱼常成群藏身在珊瑚丛中,很少远离,成鱼则成对在珊瑚茂盛区域活动,借着身上8条横带,隐身在珊瑚枝丛中较不易被发现。属杂食性,以珊瑚虫和藻类为食。为观赏性鱼类,但不容易饲养,不供食用。

体型近水滴型,体色由淡黄色到黄色都有,幼鱼体色最浅,随成长而黄色加深。因其身上有8条黑色细横带而得名,其中第一条横带起点处经眼前而到达喉部,最后一条则在背鳍及臀鳍末缘。鳞片细小、圆形。吻短,头长为吻长的3.5倍。鳍硬棘10~11枚、软条19~20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16~17枚。体长可达12公分。

八带蝴蝶鱼

9.曲纹蝴蝶鱼

曲纹蝴蝶鱼(学名:Chaetodon baronessa),又称巴氏蝴蝶鱼,俗名天王蝶、天皇蝶、曲纹蝶、葵扇蝶,为辐鳍鱼纲蝴蝶鱼目蝴蝶鱼科蝴蝶鱼属的一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喜欢栖息在鹿角珊瑚茂盛的地区,其呈极度侧扁的身体易躲入珊瑚中藏身,非常羞怯,常成对出现,具领域性。属肉食性,主要以珊瑚虫为食。为高价值的观赏鱼类,不供食用。

和川纹蝴蝶鱼(C.trifscialis)体色相似,头部略黄而有三条褐色横带,体侧布满平行的“ㄑ”形暗纹,尾柄前有一新月形白色斑。成鱼和幼鱼体色相近。背鳍硬棘11至12枚、软条23至26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20至22枚。体长可达15公分。

曲纹蝴蝶鱼

10.川纹蝴蝶鱼

川纹蝴蝶鱼(学名:Chaetodon trifascialis) ,又称三纹蝴蝶鱼或三带前齿蝴蝶鱼,俗名箭蝶、排骨蝶,为辐鳍鱼纲蝴蝶鱼目蝴蝶鱼科蝴蝶鱼属的一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栖息在珊瑚茂密的珊瑚礁与岩礁,或具有半隐密处的向海斜坡之上,尤其常在有大型轴孔珊瑚处出现。常形成大群鱼群,属杂食性,以藻类、腹足动物、珊瑚虫或其黏液,与小型甲壳动物等为食。也会替较大的鱼剔除身上的寄生虫。为高价值观赏性鱼类,不供食用。

鱼体延长,鱼体呈淡蓝白色,并带有狭窄的锯齿形斑纹。背鳍、臀鳍皆略带黄色,胸鳍基底亦呈黄色,尾鳍除外缘亮黄色外,其余呈暗黄色。头部有一黑色条纹经过眼部。幼鱼呈淡褐色,背鳍鳍棘部至臀鳍鳍棘部有一黑色宽横带,尾柄黄色。尾部图案与身体后部戏剧性地随着成长改变。而在最明显特征则为体侧有许多深色的“ㄑ”型褐色斑块。背鳍硬棘13-15枚、背鳍软条14-16枚;臀鳍硬棘3-5枚、软条18-20枚。体长可达18公分。

川纹蝴蝶鱼

11.镜斑蝴蝶鱼

镜斑蝴蝶鱼(学名:Chaetodon speculum) ,俗名黄镜斑蝶,为辐鳍鱼纲蝴蝶鱼目蝴蝶鱼科蝴蝶鱼属的一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喜欢栖息在清澈且珊瑚繁生的海域。生性害羞,常独居,即使成对出现,彼此也保持适当距离。属肉食性,以无脊椎动物和珊瑚虫为食。为高价值观赏性鱼类,不供食用。

鱼体呈黄色,幼鱼体侧黑斑无白边,具黑眼带,向下到达喉峡部。尾鳍末端黄色,外缘有透明鳍条和鳍膜成带状。在背鳍软条部前方的体侧上半部有一大枚大黑斑,此乃其明显特征,而鱼体除眼带和此黑斑外无其他斑纹,且成鱼和幼鱼体色无差异。鳍硬棘14枚、软条17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16枚。体长可达18公分。

镜斑蝴蝶鱼

12.扬旛蝴蝶鱼

扬旛蝴蝶鱼(学名:Chaetodon auriga),又称丝蝴蝶鱼,俗名人字蝶,为辐鳍鱼纲蝴蝶鱼目蝴蝶鱼科蝴蝶鱼属的一种。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可在珊瑚礁、礁石区或藻丛中发现其踪迹,幼鱼成对或成群游动。属杂食性,以珊瑚虫、多毛类、甲壳类及腹足类等为食。属于高价值观赏鱼,易饲养,不供食用。

常巡游海面,成鱼背鳍常露出水面,故名。吻尖突,具黑眼带,但眼上方颜色淡,体前2/3白色后1/3则为黄色,其明显特征乃起自背鳍延伸向头部的暗色斜线有5条,而体下方的斜线则有10条。各鳍金黄色,比体色略深,背鳍鳍条中央有一黑色斑点,成鱼在斑点上方有一延长成丝状的鳍条,幼鱼则否。背鳍硬棘12至13枚、软条22至25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19至21枚。体长可达23公分。

扬旛蝴蝶鱼

13.领蝴蝶鱼

领蝴蝶鱼(学名:Chaetodon collare) ,又称环颈蝴蝶鱼,为辐鳍鱼纲蝴蝶鱼目蝴蝶鱼科蝴蝶鱼属的一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栖息在珊瑚礁区,肉食性,以珊瑚虫为食。为具高价值的观赏鱼。

鱼体圆形,吻钝,体侧鳞片由左下向又上排列,眼后有一条灰白色横带,背鳍、臀鳍边缘为棕色。臀鳍具黑缘,尾部为红色。鳍硬棘12枚、软条25至28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20至22枚。体长可达18公分。

领蝴蝶鱼

14.纹带蝴蝶鱼

纹带蝴蝶鱼(学名:Chaetodon falcula),为辐鳍鱼纲蝴蝶鱼目蝴蝶鱼科蝴蝶鱼属的一种。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区,栖息于礁区边缘与上层斜坡。稚鱼躲藏在珊瑚丛间,成鱼通常成对出现或形成小群鱼群。肉食性,主要捕食无脊椎动物。为高经济价值的观赏鱼。

鱼体呈方圆形,吻突出。体为白色,体背部黄色,体侧有数十条垂直细条纹,背部有二枚鞍状斑。头部有一黑条纹且通过眼睛,尾柄黑色。各鳍黄色。背鳍硬棘12至13枚、背鳍软条23至25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20至21枚。体长可达20公分。

纹带蝴蝶鱼

15.黄吻蝴蝶鱼

黄吻蝴蝶鱼,为辐鳍鱼纲蝴蝶鱼目蝴蝶鱼科蝴蝶鱼属的一种。分布于太平洋区,栖息在珊瑚繁盛的对潟湖与临海礁石包括河口地区的藻类覆盖的岩石区,常成对出现,属杂食性,以珊瑚虫、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藻类为食。色彩鲜艳的观赏性鱼类,不供食用。

鱼体呈长圆形,吻尖,体褐色,颈背部具一大黑斑,背鳍、臀鳍为黄色具棕色边。背鳍硬棘12至13枚、软条24至27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20至21枚。体长可达18公分。

黄吻蝴蝶鱼

16.点斑横带蝴蝶鱼

点斑横带蝴蝶鱼(学名:Chaetodon punctatofasciatus) ,又称斑带蝴蝶鱼,俗名虎皮蝶、繁纹蝶,为辐鳍鱼纲蝴蝶鱼目蝴蝶鱼科蝴蝶鱼属的一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喜栖息在珊瑚繁茂的干净水域,常成对在珊瑚礁区活动,偶尔会出现在亚潮带的珊瑚礁平台。属杂食性,食物种类繁多包括底漆无脊椎动物、珊瑚虫、藻类碎片等。为观赏性鱼类,不供食用。

鱼体近圆形侧扁,体黄色,具亮黄色眼带。在背鳍起点处有一块黑斑。体侧有多条暗色横带,但横带皆未达腹部,且横带间及腹部有许多暗斑排列成平行纵带。尾柄成深黄色或金黄色。胸腹部颜色较淡,在背鳍和臀鳍上有许多较细的暗带,尾鳍上的暗带较宽且尾鳍后缘颜色较淡。背鳍硬棘13枚、软条23至25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18枚。体长可达20公分。

点斑横带蝴蝶鱼

17.四点蝴蝶鱼

四点蝴蝶鱼(学名:Chaetodon quadrimaculatus) ,俗名四点蝶,为辐鳍鱼纲蝴蝶鱼目蝴蝶鱼科蝴蝶鱼属的一种。分布于太平洋区,栖息在珊瑚礁区,常成对出现,性情温和。肉食性,以珊瑚虫为食。为观赏鱼,对水族箱内的生活难以适应,因此需要专门饲养。

鱼体色明显地分为深褐色的背部及金黄色的下半部。背鳍基部为褐色,下方有两块白色斑块,和臀鳍一样,中间有一条蓝线。其他鳍呈金红色,尾柄褐色;尾鳍基部带有红色。一条带有黑边的橘红色斑纹穿过眼睛,斑纹的两侧为白色和黄色的斑纹。背鳍硬棘13至14枚、软条20至23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16至18枚。体长可达16公分。

四点蝴蝶鱼

18.马达加斯加蝴蝶鱼

马达加斯加蝴蝶鱼(学名:Chaetodon madagaskariensis) ,为辐鳍鱼纲蝴蝶鱼目蝴蝶鱼科蝴蝶鱼属的一种。分布于印度洋区,栖息在礁石区外围,成对出现,属杂食性,以藻类、浮游生物、无脊椎动物等为食。为观赏性鱼类,不供食用。

鱼体呈方圆形,吻突出,体色在头部为银色,至身体时渐转变成白色。明显的特征为体后方有一橘红色的大斜带,从背鳍软条部延伸至臀鳍软条部,且在尾鳍上也有一橘黄色条纹。体侧有数条“ㄑ”字型的细条纹。头部有条带白边的条纹通过眼睛,额头有一白缘的黑斑。背鳍硬棘12至13枚、背鳍软条18至20枚;臀鳍硬棘2至3枚、臀鳍软条15至17枚。体长可达13公分。

马达加斯加蝴蝶鱼

19.蓝斑蝴蝶鱼

蓝斑蝴蝶鱼(学名:PChaetodon plebeius) ,又称四棘蝴蝶鱼,俗名蓝腰蝶,为辐鳍鱼纲蝴蝶鱼目蝴蝶鱼科蝴蝶鱼属的一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幼鱼常成群藏身在珊瑚丛中,成鱼则成对在珊瑚礁区域游动觅食。属肉食性,以珊瑚虫为食。为高价值观赏性鱼类,不供食用。

鱼体黄色,眼部有黑褐色眼带,本种特征为在侧线处有一蓝色纵斑,且在背鳍基部末端的尾柄上有一具白缘的眼状斑。幼鱼身上无蓝色斑。鳍硬棘13至14枚、软条17至18枚;臀鳍硬棘4枚、软条17至19枚。体长可达15公分。

蓝斑蝴蝶鱼

20.约翰兰德蝴蝶鱼

约翰兰德蝴蝶鱼(学名:Pterapogon kauderni) ,,为辐鳍鱼纲蝴蝶鱼目蝴蝶鱼科

约翰兰德蝴蝶鱼属的一种。分布于东太平洋区,栖息在珊瑚礁与岩礁之上,常形成大群鱼群,属杂食性,以藻类、腹足动物与小型甲壳动物等为食。也会替较大的鱼剔除身上的寄生虫。为观赏性鱼类。

鱼体侧扁,吻突出,眼红色。头部为银白色,体为黄色。额头有一黑色大斑块,吻部则有一小黑斑。各鳍呈黄色或金黄色,侧线金黄色且明显,背鳍基部有一新月形黑色斑块延伸至尾柄。背鳍硬棘11至12枚;背鳍软条24至25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18至20枚。体长可达20公分。

约翰兰德蝴蝶鱼

奥西猫和埃及猫区别

泰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