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兔赏析网

中国茶艺面临的新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06-30

中国茶艺面临的新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院长林治

我们的祖先发现茶、利用茶、栽培茶的历史已有数千年,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祭祖、以茶礼佛、以茶供神、以茶联谊、以茶修身养性的习俗。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个民族“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茶俗,创造出了各具魅力的茶艺。如白族三道茶、客家擂茶、藏族酥油茶、侗族打油茶、蒙古族奶茶、苗族八宝油茶、维吾尔族香茶、傣族竹筒香茶、纳西族龙虎斗、回族罐罐茶、土族熬茶、畲族宝塔茶、彝族烤茶、德昂族腌茶、布朗族酸茶、哈萨克族马奶子茶,以及汉族妙趣无穷的闽粤工夫茶、羹饮法、煮茶法、点茶法、瀹茶法。我国目前的茶艺已经繁花似锦,令人目不暇接,那么为什么还要创立现代茶艺学呢?理由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当前茶艺存在不少问题


是否有必要创立《现代茶艺学》,首先是看现有的茶艺学能否满足茶艺各种功能的需要,能否指导茶艺进一步健康发展。我们热爱茶艺,不必天天为它唱颂歌。相反我们越热爱茶艺,越应当客观地认真观察思考,去发现当前茶艺存在的问题,并正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绝不可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避而不谈,甚至巧加掩饰。只有问题解决了,新的茶艺理论才能指导传统茶艺时尚化,生活化、多元化、国际化,迈上一个新台阶,到达一个新高度。当前中国茶艺正处在转型升级期,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四个。


(一)目前的茶艺学理论“先天不足”

茶艺学理论“先天不足”是当前茶艺学存在的首要问题。目前的茶艺学是建立在被“十年浩劫”彻底摧毁的传统文化废墟上的,基础百孔千疮,很不牢固。加上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没有茶艺学这门课,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院校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相继推出了茶艺课(或茶文化课),从校内抽调或从校外聘请了一些老师来教这门新课。尽管抽调来的老师都很优秀,但是“术业有专攻”。要教好茶艺课,必须具备与茶艺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并融会贯通,构建起茶艺学的理论体系。例如中国茶道、古典文学、茶艺美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感官审评、营养学、心理学等。我国教茶艺课的第一代老师,原本有的教茶叶栽培、有的教茶叶加工、有的教感官审评、有的教语文、有的教历史......,他们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结构和茶艺学不相匹配。加上当时仓促上马,没有现成的茶艺教材可参考,开创这门新学科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是,茶艺复兴第一梯队的老师们排除万难,实现了零的突破,从无到有,编著出版了几种不同版本的茶艺学教材和许多有影响力的专著,奠定了中国茶艺学的理论基础。他们对创立我国茶艺学厥功至伟。不过,目前的茶艺教材和专著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茶艺学的学科性质、理论体系、主要任务及学科特点等都不尽明确。经过几十年教学实践之后再回头看,进行修改补充很有必要,也正是时候。

(二)表面繁荣的茶艺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我国目前的茶艺节目看起来琳琅满目,热热闹闹,但是模仿的多,创新的少;玩虚的多,务实的少;满足于表演的多,能走进现代家庭的少。基本满足不了新时期不同阶层的茶人对品茶艺术与时俱进的需求,也满足不了茶艺要为发展茶产业服务的要求。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辛辛苦苦大力推广茶艺几十年了,但是至今喝茶的人口比例仍然小。我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是中国的国饮,按理说我国喝茶人口的比例应该位居世界前茅。但是据统计2018年我国喝茶的人口4.17亿,仅仅占总人口(统计时13.95亿)的33.8%。其中19岁以下的青少年常喝茶的仅占9%;20至39岁的占21%;40至59岁的占32%;60岁以上的占38%,而不产茶的英国喝茶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相比之下差距十分明显。因为目前我国的喝茶方法不能投多数青少年所好,结果造成在青少年中“可乐男孩”“咖啡公主”“红酒王子”“洋酒西施”比比皆是。

另外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也不尽如人意。据国际茶叶委员会2018年公布的资料,世界各国的人均茶叶消费量第一名土耳其,人均6.961磅;第二名爱尔兰,人均4.831磅;第三名英国,人均4.281磅。我国大陆人均茶叶年消费量仅1.248磅,排名世界第十九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目前的茶艺喝法满足于清饮,对调饮和药饮研究的不够,推广的不力,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的创新不多,满足不了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消费层次茶人对喝茶的不同喜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算一算,如果我国喝茶人口的比例能与英国大致相当,人均年茶叶消费量能达到土耳其的一半,那么我国的茶叶的人均消费量将会增长5.5倍,若是这样,我国茶叶产量要增长几倍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

其二,茶叶压库严重。进入21世纪以来,茶叶销售成了我国茶产业发展的瓶颈,茶叶压库量急速增加,2015年增加库存19.2万吨,2016年增加29.11万吨,2017年增加35.4万吨。有的专家预测,由于茶叶生产迅猛发展,但是茶叶市场开拓不力,今后几年茶叶的压库量将以不低于每年30万吨的速度持续增长,2020年将突破200万吨。200万吨啊!这既是茶产业发展的沉重包袱,又是茶叶市场的一个巨大的“堰塞湖”,如果“决堤”将非常危险。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的茶艺学对如何引导茶叶消费,创新喝茶方法,开拓茶叶市场,促进茶叶流通,促使更多的人爱喝茶、常喝茶、多喝茶、会玩茶研究的不够,推广的不力。目前的茶艺学不讲茶叶商品学知识,不讲现代市场学知识,没有营销型茶艺,对生活型茶艺、养生型茶艺的研究和推广也不够重视,所以满足不了推动茶产业发展的需要。

其三,满足不了“以道驭艺,以艺示道”,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软实力。其中中国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中国茶艺是茶道的表现形式。弘扬中国茶文化应当“心术并重,道艺双修,以道驭艺,以艺示道。”但是目前的茶艺教材基本上局限于就茶论茶,茶艺与茶道结合得比较完美的教材如凤毛麟角。造成不少茶文化爱好者至今还分不清什么是茶艺,什么是茶道,更谈不上通过“以道驭艺,以艺示道”弘扬茶文化。


二、目前的茶艺学理论体系有待逐步完善


当前的茶艺学理论体系有待改进,具体表现在茶艺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受体制内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严重。目前的茶艺理论教学,习惯于搞一些“标准答案”让学员死记硬背;目前的茶艺实践培训,习惯搞一些“标准泡茶法”让学员“照葫芦画瓢”,“照猫画虎”。把茶艺当做简单的技能培训,没有当做一门艺术课程讲授是目前各种版本茶艺学的通病。现代茶艺学应当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吸收、梳理、融会贯通多学科相关知识,当务之急是建立起能指导茶艺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我初步设想《现代茶艺学》应当构建起两个层次的理论框架,第一个层次:吸收与茶艺相关学科的先进知识,建立起以茶艺理论的大框架:以中国茶道为灵魂;以茶艺美学为表现法则;以茶叶商品学和茶叶感官审评相结合为识茶讲茶的基础;以营销心理学为创编茶艺的导向和推广茶艺的攻心法宝。

第二个层次,《现代茶艺学》的理论大框架确定之后,在茶艺的具体教学中要建立“三足鼎立,四轮驱动”的理论体系。所谓“三足鼎立”即清饮、调饮、药饮三方面并重,让精细高雅的清饮、温馨浪漫的调饮、益寿延年的药饮三者和而不同、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四轮驱动”即根据表演型茶艺、生活型茶艺、营销型茶艺、养生型茶艺的不同特点分别深入研究。根据学员的不同需要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把孔子的教育思想引入茶艺教学实践。即对于想学茶艺的人“有教无类”,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想学茶艺都热情欢迎。但是具体学习哪一类茶艺,则要根据学员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和具体需要“因材施教”。具体的教学方法要“循序渐进”,要制定短期培训和长期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培训计划,培训机构不可急功近利,学习的人不宜急于求成。


三、目前的茶艺学教材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


现有的茶艺教材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缺乏现代市场学理念。培养出的人编排茶艺时不能以市场细分化为导向;茶艺演出过程中不懂得应用心理学助力演出效果;推广茶艺时不懂得以消费心理学攻心,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不信请看,近几十年全国各地组织的各种“茶艺大赛”不下数千场,各地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绞尽脑汁,推出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茶艺节目,但是这些节目都如昙花一现,成为过眼云烟,比赛之后有几个节目被大众接受了?有几个节目被引进了现代家庭成为了时尚的生活方式了?没有!基本没有!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忽略了这个问题。

茶艺是艺术,艺术归根到底也是商品。是商品,就应当根据目标市场的需要,投其所好去创作。是商品,在推广过程中就应当遵循现代营销理论去操作。但是目前无论是创编茶艺还是推广茶艺,基本上都是“自以为是”,“我行我素”,满足于“三拍”。即拍拍胸脯接受任务;拍拍脑袋编排节目;热闹完了丢下一地鸡毛就拍拍屁股走人。各方面注重的都是得没得奖?得了什么奖?而很少有人注重参赛的节目是否受大众欢迎,是否能被引进千家万户,成为现代家庭健康、诗意的美好生活新方式。难怪有一些茶人痛心疾首地说:目前的茶艺基本是少数人的自娱自乐,有的甚至讽刺说:“是自愚自乐”。

创立现代茶艺学,就要在现有的茶艺学中引进现代市场学理念,使学生学会在周密调查的基础上对茶艺市场进行细分化,然后选准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客人的饮茶爱好、心理需求、经济实力等要素投其所好,策划方案。市场细分化的方法很多,本书中介绍一种抛砖引玉。

按受众的层次可分为三个目标市场。茶在不同层次的人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层次的人对茶艺有不同的要求。第一个层次“茶是一种生活”。在这一类人的心目中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茶,茶只是和柴米油盐酱醋一样,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生活资料,对这个层次的人千万别把茶讲得玄而又玄,捧到云里雾里,吹得天花乱坠,让他们感到高不可攀,甚至引起反感。为这一类民众创编茶艺一定要简单易学,实用实惠,并且要适合在普通家庭中操作,否则很难推广。

第二个层次“茶是一种享受”。在这一类人的心目中茶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之茶,茶是他们构建健康、诗意、时尚美好生活的媒介。为这一类人创编茶艺就要充分考虑茶艺如何与插花、焚香、挂画、音乐疗法、芳香疗法、气功导引、饮食康养、瑜伽健身等生活艺术或康养项目相结合,甚至可以把“茶酒两生花茶艺”“茶香时尚女神茶艺”做为独特的主题系列加以推广,激活茶艺的生命活力。

第三个层次“茶是一种修行”。在这一类人的心目中的茶是“洗心涤髓,澡雪灵魂”的醍醐。茶是他们修身养性,参禅悟道,益寿延年的法门。他们一般对茶是否名贵不刻意追求,但是为这一类人创编茶艺的难度很大,创编者必须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学习传统文化和相关的基础知识,自己首先要把习茶当做修行。

四、目前对茶艺理论的一些误导


这个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有一些专家、老师不了解茶艺的学科性质,在茶艺比赛时为了追求“好看”,提出“茶艺要有故事情节”。在创编茶艺时往往偏重于模仿古人喝茶,或拷贝民俗茶艺,或信马由缰编故事,甚至搞“穿越”,从而偏离了茶艺的根本任务,不是引导茶艺师专心致志,优雅自然地泡茶,不是推广普及喝茶的新方法,从而导致一些茶艺师走上了装模作样,装腔作势,甚至装神弄鬼,争相媚俗的歧途。这些专家不懂得,用茶不是不可以讲故事,但是借茶讲故事不是茶艺的任务,而是另外一种文艺形式,那是茶小品、茶戏剧、茶微电视、茶微电影,或者是茶歌舞、茶杂耍。茶艺是一门独立的生活艺术,它的根本任务是“推广普及茶应当这么喝,研究创新茶还能怎么喝。”

其次,对民俗茶艺讲传承多,讲创新少。民俗茶艺是我国茶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很有开发价值的“富矿”。为了宣传普及茶文化,让大众了解茶史和各民族茶俗是好事。但是,目前模仿的民俗茶艺基本上都缺乏梳理和扬弃。茶艺师不懂得流传下来的民俗茶艺大多数是先民在非常贫穷、落后、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因陋就简不得已而为之的喝茶法。这些茶艺初看挺新鲜,很适合在茶艺复兴初期作为茶文化普及的教材。但是用现代的眼光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些茶艺有的不符合现代卫生要求,有的存在用火安全隐患,有的茶空间简陋杂乱缺乏情趣,有的选配的茶具和现代人的审美观差距较大,有的泡出来的茶色香味不符合当代茶人的要求。现代茶艺学要求我们对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认真梳理,通过“古法创新,新法承古”使之脱胎换骨,改编成容易在现代家庭中推广,大众乐于接受的新茶艺。

其三,目前的茶艺界有一些人常常开口“大道至简”,闭口“茶艺很简单,就是拿起放下。”这两句话迎合了部分青少年的心态,成为他们无知的遮羞布和不肯努力学习深入钻研茶文化的借口。做学问必须严谨。这两句话从表面看很有哲理,像是悟道的高僧大德所言。但是一推敲就露了马脚。“大道至简”确实是老子说过的话。但是,老子的原话是“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整句话完整的意思是:万物的开始极简单,(无非是“生”与“灭”,就连宇宙的创始也就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三个字“大爆炸”)。但是其衍化发展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引用前贤的话切不可砍头去尾,断章取义。更不可信口开河,推演出“茶艺很简单,只有四个字:拿起放下”。“茶艺很简单”吗?显然不是。唐代茶圣陆羽穷其毕生精力,用了几十年时间才完成了《茶经》创作。喝茶很简单吗?显然也不是。陆羽喝茶不仅规定了精细高雅的程序,还专门设计了一套由24款器皿配套组成的茶具,并强调说:“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也。”请查一查资料,看皎然、颜真卿、李季兰、宋徽宗、苏东坡、乾隆皇帝等著名的茶人,无论是文人墨客、羽士高僧,还是帝王将相,有哪一位喝茶简单?现代茶艺学就是要教学生在茶艺方面万万不可把“繁”于“简”,“雅”与“俗”对立起来,因为它们原本就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对于“繁”与“简”之争,现代茶艺学认为,在茶事活动中当繁则繁,当简则简,要根据实际做到繁简得当。对于“雅”与“俗”之争,现代茶艺学认为,要因人而异,做到俗不斥雅,雅不压俗,雅俗共赏。

当前中国茶艺面临着转型升级期,正在从传统民间艺术转化为现代生活艺术,并升华为一门新学科,不应当仍然满足于像茶文化复兴初期那样“摸着石头过河”。创立《现代茶艺学》就是先从理论上指出目前茶艺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大家见仁见智,群策群力,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传统茶艺逐步生活化、多元化、时尚化、国际化,使中国茶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成为世界各国广大民众都欢迎的生活艺术。


二0二0年六月二十九日


剑尾鱼是冷水鱼吗

绿松石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