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兔赏析网

七卷本《中国书法史》全景概览:探究古代书法艺术

07-27

七卷本《中国书法史》全景概览:探究古代书法艺术

  • 本文关键词:中国书法史、书法历史
  • 文作者:蒋纪纲(字一笑),号汉风雅堂,坐标山东济南
  • 一、概述

    江苏教育出版社从2009年至2002年12月出齐七卷本《中国书法史》至今日,已有近5个年头了。这期间七卷我先后读了数遍,受益非浅。有感于不久前在网上读了南京艺术学院薛龙春的文章《依托于历史的创造——评七卷本〈中国书法史〉》(此文详见《虚拟书论卷》下编“个案拓展”之中篇“七卷本《中国书法史》评论与其他”,编者注)后深有感触,对于薛宏观的分析和评价笔者很同意,认为确实是“依托于历史的创造”。这里我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七卷本《中国书法史》。

    七卷本《中国书法史》共2798.3千字,3194页,1173个图片,27个表格,书家约769人,73章271节;讲述了书法历史、书法理论、书法教育、收藏鉴赏、域外影响、工具材料和公私刻帖等方面的内容。当然每一卷的情况又有不同,例如《宋辽金卷》重点讲了书法历史、书法理论、公私刻帖,几乎没有书法教育、域外影响、工具材料等方面,例如《先秦·秦代卷》几乎没有书法理论、域外影响、公私刻帖,例如域外影响只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元明卷》上篇元代书法和《清代卷》等有相关章节有,其它的各卷没有。其它各卷的情况不再举例一一说明了。

    因为由于每卷作者的学术研究、治学方法的不同,所以各卷撰写的各有特色,例如《先秦·秦代卷》是丛文峻在他丰厚的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和文史哲等修养的基础上,又依托其合理、大胆、科学的推测及拥有大量的史料来思考、总结和梳理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总论”不但是本卷十分精彩的一笔,而且对本部书起到了提纲挈领的统领作用。此“总论”后被丛扩写后成《书法史鉴——古人眼中的书法和我们的认识》一文,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七卷本《中国书法史》由于体量宏大,从1999年到2002年先后4年才出齐,从立项到全部出齐经历了8年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十分留意它的完美性,经常玩读它,于是写了眉批90条,排版和校对失误45条。

    眉批是我这几年断续读七卷本《中国书法史》的一些感受和心得,都是随笔感悟式的,而逻辑性、体系性上基本上没有。是在读时抒发的感怀,其中只有几条提出了疑问(可以商榷)。

    “排版和校对失误”是现在书籍出版的大问题。由于当下书籍出版社的校对不严或者人手不足,出现错误的情况十分普遍,不出现错误的书籍几乎没有。七卷本《中国书法史》这么大的一部书,前后用了8年的时间才出齐,在排版和校对上出错的情况也会存在。所以笔者在闲暇玩读时留心一下,现在收集整理出来。

    下面,逐卷把眉批、校对和排版的失误整理出来。

    二、先秦·秦代卷

    《先秦·秦代卷》,丛文俊著,共讲述了6位书家,分别是:仓颉、史籀(留)、李斯、程邈、赵高、胡毋敬;涉及作品大约是559幅;本卷共有8章37节(含“总论”,按1章记)。眉批6处和排版、校对失误8处。

    (一)本卷眉批6处如下

    1.读“总论”感到:诗,言志也;字,写字(写志)也;书为心画,书言志;书以名显,是可悲的一种历史现象。

    2.读第1章时相信文字产生的时间大概在夏商之际;读第3章时不知为什么想起白居易的诗,其云:辩才应需七年期。

    3.读《周易》感到高深的道理往往是简洁朴素的。关于的书法称谓:中国称书法;日本称书道;韩国称书艺。

    4.关于篆书的“篆”是否可以读“tuan”(古音读法,例如梅花篆字,当然现在标准应读“zhuan”音)?

    5.屈原的“风骚精神”应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一种求索精神。

    6.字形包括结构形态和书体式样两个方面,例如建国后《文字简化方案》(即现在使用的汉字)是结构形态的简化,过去叫繁字体(繁字体、正体字等),现在叫简化字(简体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二)本卷排版和校对失误9处如下

    1.P74页,“4、篆隶中兴”以下第2行“也是学书返本。”应为“也是学书范本”。

    2.P87页,“四、复古之风与碑学”以下第2行“杂入许多古字隶定结构,”应为“隶字结构”(可以商榷)。

    3.P12页第一章汉字形体与书法美之第一节远古刻画符号与汉字的产生中“远古陶器刻画符号”表格中“松泽文化”应为“崧泽文化”。

    4.P132页从下面倒数4行“商人之于原始宗教,是狂热而执著的。”应为“是狂热而执着的。”

    5.P243页,从下面倒数7行,滕国应“在今山东滕县西南”,不是滕县(其于1994年更名为滕州市。)应为“滕州西南”。

    6.P284页,“卫恒《四体书势》云:至正始中里三字石经,”应在三字石经上加书名号,应为“至正始中里《三字石经》,”。

    7.P296页,从下面倒数4行“如书于木简木方,”应为“如书于木简木片,”(可以商榷)。

    8.P319页,从下面倒数7行“也不是和许慎时间接近的东汉二袁碑小篆,”应为“也不是和许慎时间接近的东汉《二袁》碑小篆,”。《二袁》是《袁安碑》和《袁敞碑》(可以商榷)。

    9.P394页,从下面倒数5行“既然政府认可。”的句号应为逗号,应为“既然政府认可,”。

    三、两汉卷

    《两汉卷》,华人德著,共讲述了19位书家,分别是:扬雄、萧何、蔡邕、陈遵、刘睦、曹喜、杜操、催媛、催寔、张超、王次仲、刘德昇、邯郸淳、张芝索靖卫瓘、张昶、师宜官、梁鹄、毛弘;本卷共有7章25节。批6处和排版、校对失误4处。

    (一)眉批6处如下

    1.本卷“概述”中“程邈整理的是隶书,丛文俊先生认为程邈整理的是篆书(小篆),可以阅读《先秦·秦代卷》。

    2.P95页下方的“大富贵十六字印”由于电脑设计把图片图例拉大了,所以图片模糊虚化,有失真的感觉。细节决定成败

    3.三颂:是《石门颂》《西狭颂》和《郙阁颂》。

    4.简单的刀法、刀味之“金石气”是另一种新的笔法审美典范之一。

    5.“穷可以守身逸名,达可以尊主致平”,其实就是“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意。

    6.第二节两汉简牍书法总结起来共讲了6个内容,即:马王堆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干谷汉简、居延汉简和章草问题。

    (二)排版和校对失误4处

    1.P7页第二段第2句话“于平帝元始四年(4),……”,“(4)”应是公元前4年,这样这句应为“于平帝元始四年(前4)……”。

    2.P69页第二段第10行“……又云亡新居摄时……”,“亡”字为“莽”字,应为“……又云莽新居摄时……”。

    3.P196页最后一段第4行“……史法美学……”,应为“……书法美学……”。

    4.P279页“《语石·语石异同评》……”,应为“《〈语石〉语石异同评》……”;“《书林藻鉴·书林纪事》……”,应为“《书林藻鋻·书林纪事》……”。

    四、魏晋南北朝卷

    《魏晋南北朝卷》,刘涛著,共讲述了约170位书家(包含书论、收藏等和书家的重复);本卷共有15章67节。眉批24处,排版、校对失误7处。

    (一)眉批24处如下

    1.可以同时参阅王元军的《六朝书法与文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补其不足,可以形成“两桥供其月”之美。可以兼得二书之美,快意耳。

    2.三国书法这卷只讲了魏、吴两国书法,没有蜀国书法。

    3.“概述“从8个方面来阐述的;我同时想起了一句“一轮明月照前川,万朵红云连旧府。”我想起了润之句“人生易老天难老”,用此处更贴切。程式化现象就是结壳现象。

    3.曹魏时代的隶书砖文有模印、刻印、书写三种类型;华人德的《两汉卷》的砖文也有模印、干刻、湿刻三类。朝代不同,分类相同。

    4.锺繇《荐季直表》吾甚爱之,时常抚掌;当代白砥(赵爱民)小楷似取法《贺捷表》良多。

    5.“王氏”有两支: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王镛先生有印文曰“太原王氏”,应为太原王氏一支的后裔。

    6.我始终认为王羲之是中国书坛的教父,从《兰亭序》近两千年对书坛的规范和制约可以看出。

    7.陆机《平复帖》,王冬龄著《书法篆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11月版)后面彩版第6副便是;甘中流所临《平复帖》为上品佳作,“气息高古、线条灵动(笔者语)”。陆机其一生也有“华亭鹤”之悲也,与李斯悲惨的人生下场“东门犬”相对应,成佳对1副。

    8.《楼兰文书·正月廿四日残纸》为潦草派,其作乃一派天机,吾甚爱之,时常玩读。

    9.傅玄云:与善人居如入幽兰之室。

    10.章草【隶书草写】(张芝)→草稿【草稿之书】(卫瓘)→今草【行草】(王羲之)→一笔书【草书】(王献之)→狂草【大草】(张旭、怀素)→宋向明传递线索式的人物【大草】(黄庭坚)→明末清初的关键人物【大草】→(王铎)→20世纪的大家【草书】(林散之、毛泽东)。

    11.篆书“篆引”(丛文峻提出这个概念和解释了古文字的发展与演变);行草书“纵引”(刘涛提出的这个概念和解释了行草的发展和演变)。如果说,篆书是“篆引”,行草书是“纵引”的话,那么隶书应该是“横引”。

    12.据说“兰亭雅集”可能是一次军事集会,参阅吴大新著作《红月亮——〈兰亭序〉解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3月版)。

    13.张融之问答:“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其“恨”字响彻书法历史的山谷,回音不绝。

    14.关于《兰亭序》的情况可以参阅拙文《兰亭论——兼论王羲之现象的启示》和吴大新著作《红月亮——〈兰亭序〉解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3月版)更可以看的清楚一些。

    15.中国古代的书家,历来重视墨迹。南艺的黄惇先生教学主张从墨迹入手。

    16.读二王书法特别是王献之《丙内帖》,我十分坚信欧阳中石先生的行草首先入二王堂奥,然后又自出机纾,只是有轻微的结壳现象。例如帖中“献之”与中石书“教之”如何?

    17.这种“非草非行”的“笔法体势”,徐浩论书》名之曰“破体”。窦臮《述书赋》称之为“创草破正”。关于“破体”,我认为打破书体界线的书法谓之“破体”,例如舒同体书法就是破体书法。日本也有“破体”,最早从我国“引进”,唐颜真卿的《裴将军诗》便是比较早、比较典范的破体书法佳作。可见“破体”古今有天壤之别。

    18.读《王建之墓志》乃方笔隶书,我相信清金农漆书和其有暗合。

    19.美术字不是书法。书法是写出来的,美术字是设计出来的,但有一些写的成分或过程在里面。

    20.我认为“第九章南朝书法”的“第四节南朝帝王重视书法”,其讲了3个方面的内容,我以为应该增加1个内容。这样4个内容就是:1.“侍书”的设立;2.帝王与高门书家争胜书法;3.梁朝的集王羲之字样与“千字文热”同时可以参阅启功的草书《说千字文》(此文出自《启功草书〈千字文〉》和平出版社出版,1991年。《启功楷书〈千字文〉》,黄山书社,2008年;《启功行书〈千字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编者注);4.梁朝的集王羲之字样与“草书歌诀现象”(增加的内容,可以解释一下王羲之《草诀百韵歌》的情况,详请参阅拙问文《〈唐灵飞经〉和〈草诀百韵歌〉两个拓本的情况》)。

    21.寒士书法的情景我深有感触“我辈境况如此矣”。

    22.梁朝《萧融太妃王慕韶墓志》细劲清俊与智永《真草千字文》真体有暗合之处。

    23.王僧虔是神采论阐发之第一人。

    24.《崇高灵庙碑》略有《张迁》风采;《皇帝南巡之颂》乃庙堂之制。

    (二)排版和校对失误7处如下

    1.P34页从下面第9行“……多材艺……”应为“……多才艺……”,可以商榷。

    2.P127页下方“字例表”下面括号里的“宋体字”应该是“黑体字”。

    3.P134页从上面下数8行第1字被空了半个字的空格,应该没有空格。

    4.P196页从下面数2行但“母衣”……端倪。读王羲之《姨母帖》确实“母衣”的“衣”确实是“衣”字,但是联系这个书札的上下文来看应该是“母哀”二字。

    5.P307页引用注释19第2、3行开头的字各向后推1个字的空格。

    6.P361页引用注释1应向前推进1个空格的字距。

    7.P520页引用注释31第2行“方者谓之碑,员者谓之碣。”应为“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

    五、隋唐五代卷

    《隋唐五代卷》,朱关田著,共讲述了125位书家(包含部分书论、收藏、墓志、唐代文化与书法和域外传播等方面与书家的重复),本卷共有10章33节。眉批8处和排版、校对失误6处。

    (一)眉批8处如下

    1.关于“朱关田简介”新版扉页在最后一句后面比旧版增加了“新加坡书法院院士”一句内容。

    2.关于15页赵文渊(深)的相关内容与《魏晋南北朝卷》(刘涛著)有赵文渊(深)内容的相关重复。

    3.看到时人有誉诸遂良和外甥薛氏兄弟“买褚得薛,不失其节”谚语;羊欣和乃师王献之也有被誉为“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的时谚。快哉!

    4.读到第三节“张旭与怀素”张旭相关内容时我脱口而出张旭名作《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河处边。”张首先是诗人,其次才是书法家;首先是小楷书家,其次才是狂草书家。

    5.读《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余2005年4月份西安出差,于西安碑林观此碑,又有书籍中有此碑图片(《西安碑林书法艺术》,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6.读颜真卿书法,余楷书以鲁公奠基,特别是晚年的《颜勤礼碑》和早年的《多宝塔》二碑。

    7.余读《唐宋文学专题研究》(张玉濮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版)感曰“文以明道,文以道俱。喜之诗词,想学先贤,尤有不得,奈何奈何”。也可明之“文以载道”的情况。

    8.柳公权:“瓜立之嫌,何以户晓?”这是流言蜚语之意,恰似“瓜田李下”般的风言风语。

    (二)排版和校对失误6处如下

    1.P8页上数第7行“招生学生四40人”应去掉“四”字,应为“招生学生40人”。

    2.P70页最后1行“将他的第五女仙源县主”,“县”字应为“公”字,这句应为“将他的第五女仙源公主”。

    3.P145页第一句开头“盛”字应向前推进半个字的空格。

    4.P217页皎然《张伯高草书歌》第四句“风游云千万朵,”,“风流”前似乎缺少1字,应为“阆风游云千万朵□,”。

    5.P235页第二段第4行“朝廷书写工具的制作原料……”应向前推移,推移到“……经过加工的熟纸。”的后面,不用空格,不用分段。

    6.P305页第二段第4句“……观之者知介善片能亦有所取也。”中的“片”字应为“辩”字,这句应为“……观之者知介善辩能亦有所取也。”

    六、宋辽金卷

    《宋辽金卷》,曹宝麟著,共讲述了84位书家(包含部分书论、阁帖等方面与书家的重复);本卷共有10章25节。眉批21处和排版、校对失误9处。

    (一)眉批21处如下

    1.李建中诗云:“我亦平生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我亦是“我亦平生有书癖,一会书写一会看”。

    2.读到周越处我做诗一首,不用平仄:“周越开启功,崇王渡尚颜。恰似遂良氏,传承交汇店。”

    3.蔡襄对自己的缺点缺少自省,晚年悟出了,只是自年老体衰已无力去实践了。

    4.曹宝麟先生对蔡襄的历史地位定论下得真好!

    5.读到苏轼的书法理论我写诗一首:“十年练剑瞬光出,半生寻书悟道归。问君那得几度春,两份辛苦一寸灰。”;在111页上写下了苏轼另一首关于茶的诗。

    6.观察字帖乃“观帖”,余认为“读帖”比“观帖”更妥,一“读”字可现玄机。

    7.陈师道于诗提出“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的“四宁四毋”;清朝的傅山在书法上提出了“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美学观点,两者是否有联系,后者是否借鉴前者?有待考辨。

    8.黄庭坚的书法的确是越老越妙,而他的处境却是越来越糟,越到晚年境遇越糟。这真是天大的讽刺。“怨怨相报何时了”官僚与其命运,真是“世事沧桑巨变”无奈与不济,“怨怨放弃”就“心胸开阔天地宽”吗?我看难矣。

    9.从黄庭坚早期草书《花气帖》可以看出其早年比较愉快的生活情景。(《花气帖》释文:花气熏人欲破禅,其实心情过中年。春来付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10.其涪翁(黄庭坚的号)之号是否是为了纪念到涪陵借石氏怀素《自序帖》,使其草书大进之事?有待考辨。

    11.苏轼把古人的“匆匆不暇(不及),草书”一语句读为“匆匆,不暇(不及)草书”。苏轼行书慢,黄庭坚草书也慢;旭、素草书却快(怀素晚年草书也慢了一些,如《小草千字文》墨迹)。草书的快与慢当各有分解,延及“匆匆不暇(不及)草书”句读(dòu)的争议,其实是对草书书写速度的争议,是各异之人对不同看法的实质之争议。其实,草书写快了容易,写慢了难,但整体上草书书写要有快慢的交替与往复为宜。

    12.黄庭坚对书法讲“韵”和“书卷气”,他认为“读书可以医俗”,可医治“世俗”之病。

    13.米芾用五指包管法执笔,关于执笔法欧阳中石说:“执笔无定法,无定亦有定,有定亦无定,不离大谱为有定,同中存异为无定。”欧阳所说是不刊之论。

    14.真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谚语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在现实的生活中,“猴子称大王”的事情比比皆是。

    15.赵构《徽宗御集序》此帖似乎也受褚书影响。

    16.南宋朱敦儒《尘劳帖》与当今的“流行书风”的各派书家的作品相比,自当又不“狂怪”了。真是“此一时彼一时”,时代不同,境况和批评又有不同。

    17.曹宝麟先生的先师了一(王力先生)曾告其师梁启超在其毕业论文上眉批“说有易,说无难”,我认为“说会易,说不会才是勇气。”

    18.陆游诗云:“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望告乃翁。”;我们时常诵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望告乃翁。”其实是人们熟读的另一个版本。

    19.吴琚的《桥畔诗帖》是现存最早的条幅,对书法幅式的变迁有教大的意义。书作内容如下:“桥畔垂杨下碧溪,君家元在北桥西。来时不似人间世,日暖花香山鸟啼。”确是学米芾的行家。

    20.赵孟坚《自书诗卷》中的“居”字可能用到了笔根。

    21.读到文天祥书法部分我不由得想起他的《过零丁洋》诗中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排版和校对失误9处如下

    1.P28页下面倒数3行“近岁苏、黄、米芾书盛行,”应去掉“芾”字,这样就是“近岁苏、黄、米书盛行,”。

    2.P35页“周越……”这段“国子监书学……”上移到“……员外郎知”之后,不留空格,不分段落。这是排版失误。

    3.P39页上面数第1行“……只能说明与趋时贵的风潮无关。”“贵”字的后面应加一个“书”字,这样这句就是“……只能说明与趋时贵书的风潮无关。”;上面向下数第8句“控诉的最激切的,莫过黄庭坚:”印发体应为宋体不是仿宋体,要和上下文的字体一致。

    4.P69页上数第3行“如果说《茶录》……”,这应该是蔡襄的《茶录》一书。我原以为是《茶录》是《目录》之误,可见识见之浅薄。后来查阅到此书。

    5.P271页本页最后1行“……显然出米友仁之上。”“出”字应为“在”字,这句应为“……显然在米友仁之上。”

    6.P282页倒数第3行“别有《广川画跋》。”“别”字应是“著”字。这句应是“著有《广川画跋》。”此书乃宋朝东平人董逌所撰。

    7.P369页倒数4行“此帖今有若干卷遗存。”应向后推两个字的空格,变成另一个段落;倒数第一行“此帖有曹之格……”应向后推两个字的空格,变成一个段落的开头的两字空格形式。

    8.P399页从上面向下数第4行开头“赵氏是今代末叶的文坛领袖,”应向后推两个字的空格,形成段落的开头。另外,“今”应为“金”,这句成“赵氏是今代末叶的文坛领袖,”。

    9.P402页引用注释21的开头“(清)……”向前推进半个字的空格。

    七、元明卷

    《元明卷》,黄惇著,共讲述了约143位书家(包含部分书论、刻帖、公私收藏和对临国影响等方面与书家的重复);本卷共有17章62节,分上下两篇。眉批共14处和排版、校对失误共7处。

    (一)上篇元代书法(书家约53人,7章21节)

    1.眉批4处如下

    (1)本卷作者黄惇为后人对赵孟頫不公平价而鸣不平。

    (2)大王(王羲之)书越大越感觉力弱,憾处甚多;毛润之(毛泽东)之书法越大越磅礴,何也?这是传统经典书法尺幅娇小需抚掌或放在桌上欣赏之故,明末清初的王铎和傅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把字写大而又不单薄、不单调,耐看、有韵味,从笔法到章法、从幅式到形式巨大变迁,直至今日展览作品壁上挂来欣赏。毛泽东的书法气度大、气势足,更适合放大作壁上观就是这个缘故。

    (3)吾丘衍提出写篆书可以烧毫、剪毫、裹毫,为后人诟病;如清代的金农用笔有时似乎也是如此,在毛笔上作文章。

    (4)关于书法字体结构方面的教科书有:隋·智果的《心成颂》、唐·欧阳询的《结构三十六法》、明·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和清·黄自元的《大字结构九十二法》。

    2.排版和校对失误1处如下

    P159页上数第3行“除前述裱背匠……”其“背”字应为“褙”字。下面第6句“秘书监奉旨裱背……”的“背”字也应是“褙”字。

    (二)下篇明代书法(书家约90人,10章41节)

    1.眉批10处如下

    (1)“厝”字通“措”字。

    (2)热读此书时的2004年11月18日,此书作者黄惇在山东艺术学院做《黄惇教授学术报告会》,期间提问的只有山东师范大学的王子镛和我对黄先生发出了关于书法方面的提问。记得,王子镛提问的是关于怀素草书及《自叙帖》的问题,我提了七个问题,都是与王羲之有关的。

    (3)陈献章用茅草作笔书写的作品颇有意味,我十分的欣赏(如其书作《自书诗卷》)。

    (4)祝允明也是仕途科场失意之人。

    (5)雲间派书家其实是一个松散的书家流派。

    (6)徐谓书法名言“世间万物皆草书”妙也,我认为他同时是诗、书、画、曲乃四绝的人物;其命运坎坷、内心郁闷、极神经质的精神世界这才是其书画达化境的密钥。

    (7)关于第五节王铎相关内容与《清代卷》(刘恒著)第一章第一节王铎的前半部分有重复,可见各位作者在撰写前后没有碰面与沟通致的结果。

    (8)詹景凤的《杜甫诗轴》和当代滕州籍(原滕县)浙江书家马世晓的草书似有相似之处。滕州当代书法史我认为有两位代表性的人物,即王学仲与马世晓二位先生。

    (9)黄辉一派米家衣衫。

    (10)我认为明代的书法理论和美学就是“清风明月偷我心”。

    2.排版和校勘失误6处如下

    (1)P234页下面向上数第5行“倡家皆崇奉之”之中的“倡”字可以是“唱”字,这样这句就是“唱(倡)家皆崇奉之”,可以商榷。

    (2)P382页引用注释28最后3字“赋志之”后面可否是一句号,应为这样“《……赋志之。》”,可以商榷。

    (3)P401页从上面往下第7行“……正来源于魏晋的书汉审美观。”其“汉”字应为“法”字,这句应该是“……正来源于魏晋的书法审美观。”

    (4)P406页第3段第1句“……和《玄抄类摘》,”其后的“,”应为“。”号,这样就是“……和《玄抄类摘》。”

    (5)P467页倒数第1行“……又如其所藏唐韩晃的《五牛图卷》,”其中的“晃”字应是在它的左边加三点水的字,这样就是“……又如其所藏唐韩滉的《五牛图卷》,”。

    八、清代卷

    《清代卷》,刘恒著,共讲述了约223位书家(包含部分书论、刻帖、公私收藏和对临国书法影响等方面的书家有重复);本卷共有6章22节。眉批共11处和排版失误、校对失误共2处。

    (一)眉批共11处如下

    1.上面说过,关于第一章第一节王铎的前半部分和《元明卷》第五节王铎相关内容有重复。可见各位作者在撰写前后没有碰面与沟通而导致的结果。

    2.吴伟业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之句。

    3.观周亮工书法感觉与国美白砥君的小楷有一些相似之处。

    4.傅山的“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之说与陈师道于诗说提出的“四宁四毋”说(“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两者是否有联系,后者是否借鉴前者?有待考辨。

    5.朱耷较有名的名号“八大山人”,从其书写看来似哭之笑之,哭笑不得。十分出色地折射出来了一个遗民心态的鲜明形象。

    6.原济(元济),号石涛,和朱耷都有逸民心态。感觉官名和书名平乎?难以定夺。

    7.清代书家虽对元人发明的“九宫”理论进行了改造和丰富;关于习字格式有米字格、田字格、九宫格和回宫格4种格式。另外还有一种我们经常采用的,折叠出来就使用的方字格。

    8.杨守敬被誉为“近代日本书道之祖”或“近代日本书法之父”。当代的王遽常被日本人誉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遽常!”

    9.高其佩善指头画;潘天寿也善指头画。指画据记载应该出现在唐末,元明有书画家的作品流传。具体不详,等查阅资料后补上。

    10.余于2003年晚岁购得此《七卷本·中国书法史》,至今已有三载春风秋雨,至此已读过5回之数。深夜静寂落笔如此也。尘封2005年又读于晚月汉风堂也。

    (二)排版和校对失误共3处如下

    1.“目录”第二章第六节“邓石如、伊秉绶与乾嘉时期的碑派书法”中“尹秉绶”写成了“伊秉绶”。文中P167页的也错了。

    2.例如“弘历(应是繁体“暦”字)”而本卷是“历”字繁、简字体互换,大约有十余处,不在一一注明了。

    3.P407页主要参考文献以下第3行“清代名人传略》……”的前面加半个书名号,就成了“《清代名人传略》……”。

    九、结语

    关于七卷本《中国书法史》出版的历史意义:相信它会对今后的书法史研究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历史只有发展论没有顶峰论,所以薛龙春说:“面对这样浩博的成果,我们也不必过于乐观地认为它已经穷尽书法史的所有问题,或者悲观地认为它是无法超越的。”此言一语中的。

    对它——七卷本《中国书法史》笔者真是“爱之深责之切”,对它的总结、眉批和校刊、校对失误地分析也是笔者十分喜爱七卷本《中国书法史》的又一种表现。其实关于其它的问题不是没有,只是它们不是本文探讨的话题罢了。

    说明:此文写于2007年3月5日。此次增加了2幅关于蔡襄《茶录》的图片,其它没有改动,保持原貌。

    大泉五十背龙纹

    太平通宝铜钱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