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缭绕,一把紫砂壶静静地立在桌上。古朴厚重的壶体,泛着温润的光泽,让人不自觉想要伸手去抚摸一番。
一件有内涵的优质紫砂器,必须具备三大基本因素:结构精妙,制作技艺超群,实用功能出色。而作为鉴赏者,要想深入了解一件紫砂艺术品的真谛,“泥”“形”“工”“款”“功”“名”六字,应该成为评判的主要标准。
那么,具体什么样的“泥”“形”才是上佳的呢?通过这两大基本要素,我们又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壶的技艺与内涵呢?
作为鉴赏者,首先要明白,好的泥料,直接决定了一个壶的实用功能与储藏价值。
紫砂泥独具双透气孔结构,使得盛装其中的茶叶能够保持原有的清香与鲜味。这种保质与保鲜的神奇功能,正是广大茶饮爱好者对紫砂器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紫砂泥都能达到如此理想的效果。
其中以宜兴出产的“底泥”最为上乘。一方面,底泥的矿物质成分十分丰富,不仅富含了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还含有丰富的铁、钙、钾、钠等微量元素,这些均是提升保温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底泥在宜兴矿脉的底部,经过了几万年的沉淀,质地极为细腻,堪称“粉玉均匀”。相比之下,其他泥种无论从矿物组成还是质感上,均无法与其相提并论。可以说,拥有这种上乘泥料的壶,才配得上“精品”的美名,才最有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收藏佳品。
但是,让人忧虑的是,这种极品泥料的储量已经所剩无几。在多年的过度开采中,宜兴的紫砂矿层已濒临枯竭,最多只能再支撑50年的采掘。这意味着未来真正优质的紫砂原料将变得愈发稀缺,更有收藏与升值的价值。因此,有识之士早早垂青、精挑细选的必要。那些早已用上佳泥料,制作成精美作品的早期壶,尤其值得重点关注。届时它们定会在拍卖市场上创造一个又一个神话。
除了衡量壶的材质,作为鉴赏者与收藏者,还要重点考量的是壶的造型。这直接关系到一件作品是否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意境,是否值得珍藏与传承。
紫砂作品追求的意境与中国茶道一脉相承,即“清心寡欲,渊源自然”。相应地,造型较为简朴、传统的紫砂器,更容易与这一意境契合。从珍藏与流传的角度看,它们值得倾注更多的心血,也更可能在未来产生更高的投资价值。
比如清代的盖碗式壶,造型古朴端庄。与其他样式的壶相比,它更贴近中国茶艺的本源精神。因此,这类盖碗壶中尤以康熙、雍正年间的作品最为难得。有识之士往往要花重金收购这些“国之瑰宝”,而非其他追求新颖效果的现代壶。后者往往反遭冷落,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欠佳。可见,紫砂器的造型也直接影响着一件作品最终能否成为值得传承与珍藏的精品。
健全的结构和意境感,是判断一件紫砂精品最基本的要素。但要真正品味一个精品的技艺与美感,最核心的还是要从“工”的层面入手。作为一个工艺品,“工”代表了制作者的匠心与灵魂。
一件优秀的壶,不仅要体现紫砂泥与茶水的契合,更要体现制作者与整个道道工序的对话与精心雕琢。如其流、把、钮、盖、腹、圈足等部位的比例结构,都一定要协调和谐。点线面的转折要流畅自然,无丝毫突兀感。整体而言,造型端正规整,不见歪曲;而每一处细节,又都体现了匠心独具的巧思。这才能算得上“精益求精”的佳作!
可以看得出,技艺的高超来自匠人与泥料的深度“对话”,更来自制作者对整个流程的精雕细琢与严格把控。这样的作品,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制作者的心血结晶,这才最能打动鉴赏者的心灵。物尽其用,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真正的“精品”。
如果仅仅停留在欣赏“精品”的外在之美,还略显肤浅。对一个精品的全面审视还要从“款”“功”与“名”几个维度来审视,以更深入的体会与评判。
“款”指的是镌刻在壶上或壶盒中的诗词与印款。这些华美典雅的字迹,为一件作品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譬如清乾隆年间的壶作,往往会镌刻一些典雅隽永的书法纹样,或盛赞新茶翠美的诗句。这既彰显了那个年代士大夫的人文精神,也使这些壶作在鉴赏者眼中增添了一分诗情画意。
“功”主要指壶的实用功能。一把好的壶,体积要适中,高矮要恰到好处,盖口要严密,并且便于茶水的注入与流淌。这也是一件工艺品要达到的基本目标。除了工作以外,制壶者的名气和师承关系也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