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陈曦
图/本刊记者 郑爽
10月14日,“虚节凌云——徐秉方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展出常州留青竹刻技艺非遗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秉方所作的竹刻、书画、壶刻等百余件精品。
此次展览由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常州市文化馆(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州虚筠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承办。
徐秉方,1945年生于常州武进,2009年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州留青竹刻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其自幼秉承家学,受父亲“徐氏竹刻”奠基人徐素白启蒙,又耳濡目染唐云、谢稚柳、程十发等海派书画名家,历经60余载俯首面竹,于竹壶丹青皆有大成。尤其是他独创的烟云氤氲刻法,乃中国竹刻史上一大创新,于朦胧不见刀处生无穷变化,真正实现了“解放刀法”的工艺蜕变。
凭借精湛的工艺和卓越的艺术性,徐秉方的留青竹刻曾得到启功、王世襄等大家的高度赞誉,并入藏大英博物馆、香港艺术馆等海内外重要文物收藏机构,也成为最早上拍佳士得、苏富比等国际拍卖行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作品。
据了解,留青竹刻发于唐而盛于明清,经文人雅化而升华为独立工艺门类,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留青竹刻是在厚度仅0.1毫米的竹皮上进行薄意雕刻,常州留青竹刻承袭晚明竹刻名家张希黄所创“青筠五色”的独特技艺,借用竹筠、竹肌的去留多少与时间的自然沉淀,最终形成质地温厚而层次微妙的艺术效果。常见的留青竹刻有臂搁、镇纸、笔筒、扇骨、台屏等造型形式。
此次展览是徐秉方首次于北京举办的个人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一层2、4展厅分为八个单元呈现,从“游刃”“写筠”“流逸”“传青”这四个从艺生涯的关键词,再到“静观”“揽胜”“归园”“通雅”四个主题性艺术实践,全面、集中地展示了艺术家“一刀一世界,一竹一人生”的游艺成果。
徐氏竹刻根植文人传统,创作题材上多见四君子、寒江独钓等逸格小品,以简古淡远之境为旨归。既有自画自刻的托兴自抒,亦有与书画名家的珠联璧合。为充分展现文人竹刻对书画笔情墨趣的毕现与突破,展览中有意将部分落墨底稿与竹刻成品并置陈列,从而让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竹人在刀法上对笔墨语言的转换解构,以及盈尺之间所流动的超逸之文思。
例如留青竹刻臂搁《小娥牧鹅》,该作由书画名家史国良于竹片落墨,再由徐秉方操刀而就。他并未将每只鹅都刻画得纤毫毕现,反而让鹅身大面积留白,仅在物象边缘略施浅刻刀法,线条如枯笔,粗细深浅不一,以表现鹅头攒动、蹼掌交错的模糊动感。留青竹刻台屏《荷塘幽趣》原稿为唐云酬赠,后由徐秉方女儿徐春静将其大写意施于竹表。她通过劲挺的刀法将传统书画注意腕力、笔力的金石趣味转化为留青竹刻的刀味竹韵。
展览中尤其吸睛的是一批将烟云以留青之法刻于竹表的作品,例如《云开别有洞天》《观瀑图》《黄山松云》《蓄志凌云》等。这是徐秉方标志性的创作符号,更是中国竹刻史上的一大创新。他刀下的云雾在山间升腾浮动,线面转换自如,体现出意象化的纹饰美感,也丰富了作品的明暗层次与虚实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有意将徐秉方之父徐素白以及女儿徐文静、徐春静的竹刻作品对照展示。三代四人,跨越百余年,时而呼应互文,时而同题异写。展品中既有三代人跨越56年合作的留青人物臂搁《听鹂》,又对比展出了徐素白、徐秉方父子用不同手法创作的唐云禽鸟题材作品,以及父女三人倾力合作的留青竹刻竹简《道德经》与《金刚经》等,为当代工艺美术的“传”与“承”提供了难得的鲜活范本。
此外,展览还呈现了徐秉方近年创作的30余幅水墨、彩墨咏竹画,这些画作是其长期与竹的交感互动而生发出的新的艺术表达。包括《任尔东西南北风》《烟雨丛竹》《含彩独青》等作品,定格了竹在四时朝暮、阴雨晴霁下的光色态韵,彰显出属于这个缤纷时代的筼筜风骨。
通过此次展览,可见中国工艺美术向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一种趋势,深度揭示了中国留青竹刻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也让人看到传统工艺对接现代语境的无限可能。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