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兔赏析网

博山炉:香炉的鼻祖与中国古代升仙信仰

08-20

博山炉:香炉的鼻祖与中国古代升仙信仰

焚香(图片 | 才府)

我国自古有焚香的习俗,原因有三:一是信奉鬼神,焚香祈祝以达神明;二是古人席地而坐,燃香草以洁室;三是古代达官显贵,有熏衣染被之习,以显华贵。

有物必有器,在这漫长的焚香史中,香炉作为重要的承载物,即便过去千年仍散发着夺目的光辉,若要追根溯源,便不得不说一说香炉的始祖——博山炉。

01 博山炉的造型

西汉 铜力士骑兽博山炉 故宫博物院


在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对博山炉的记载:

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

西汉 彩绘狩猎纹博山炉


南朝时期徐陵《玉台新咏》中收录的前朝古诗《古诗八首之六》描写的也是博山炉:

四坐且莫諠,愿听歌一言。

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

上枝似松柏,下根据铜盘。

雕文各异类,离娄自相联。

谁能为此器,公输与鲁班。

朱火然其中,青烟飏其间。

从风入君怀,四坐且莫欢。

香风难久居,空令蕙草残。

诗中所述器物与史书记载的博山炉无二,皆是炉身呈半圆形,上面有圆锥形盖,似层层山峦,装饰着错落有致的人物、鸟兽、草木、云气等。

02 “博山”是什么山?

汉代 博山炉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层层山峦,神禽异兽藏匿于其中,云雾弥漫,缥缈不定。这宛若仙境的博山炉,因何而生?

“博山”本是古人对仙山的通称。古人崇拜神明,在他们看来,那些常人无法攀登的,巍峨陡峭,并且常年云雾缭绕的大山上必然居住着神仙。

凡人生老病死,苦难不断,自然希望能得到神明的祝福,甚至妄想可以得到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所以便有了对这些仙山的崇拜和模仿。

清 袁耀《蓬莱仙境图》 故宫博物院藏


徐福东渡访海外仙山为秦始皇求长生不死药的故事我们都听过。

当时便流行一种说法,说海上有三座仙山,名为蓬莱、方丈和瀛洲,山中有金雕玉砌的亭台楼阁、有手握不死之药的仙人、有珍禽异兽。何人不渴望超脱凡尘之外?所以秦始皇大一统后便不惜耗费人力、财力派徐福前去寻访。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仙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

东汉 博山炉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到了汉代,此风仍盛。

汉武帝时期,曾任用齐地方士少翁、栾大等人为他入海求仙。少翁曾向武帝进言:“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非象神,神物不至。”因此武帝便在甘泉宫修建了太液池,又在池中建造了“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以象海中神山”。

正如少翁所言,若想要通神,那么日常所用就都得是神物。所以除了建造假山,工匠们还模仿海外仙山制作了博山炉。

汉代 博山炉 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金石学家吕大临在其《考古图》中记下了汉代博山炉的模样:

炉象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象海之四环。

香炉似山峦,浮于水波间,点燃香料后,香烟从山间袅袅升起,与云雾缭绕的海外仙山更加神似。博山炉也由此得名。

03 博山炉的用途

▼ 酬宾

铜制博山炉最早是专供皇帝或王公贵族们使用的,也常常被当成贵重的礼物在上层贵族之间相互馈赠。

汉武帝酷爱赏赐博山炉,并把它当作对臣子的最高封赏,《考古图》中有载:

汉王侯至封地就职,则赐博山香炉。

河北满城汉墓中出土的“错金银博山炉”便是中山靖王刘胜得到的赏赐。

西汉 错金银博山炉 河北博物院藏


错金银博山炉局部


▼ 明器

普通百姓所用的博山炉大多是陶制。虽然与铜质错金银的博山炉相比陶制博山炉显得没那么高贵耀眼,但在成为明器之时,它们的象征意义却是相同的。

陶制博山炉 平原博物馆藏

博山炉作为明器的记载见于晋人贺循的《葬经》:

其明器……瓦香炉一、釜二、枕一、瓦烛盘一……

其中“瓦香炉”指的便是博山炉。

正所谓“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汉代厚葬之风盛行,为了使死者能过上舒适、安稳的生活,墓室完全是以现实生活模式来为死者构造的地下世界。如,墓室形制和结构尽量模仿现实中的房屋,随葬品也是尽量将生人所用的全部工具、物品纳入其中。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陪葬的博山炉不仅是死者生前常用之物,同时也是一种象征——借仙山之形态,为死者营造出一个升仙的神圣空间,在这里亡魂可以到达彼岸世界,得道成仙。

很多博山炉上都描绘有羽人纹样,其实这一形象在神仙思想流行的汉代本就是作为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仙人出现的。正如《楚辞》所云:

仍羽人不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人得道而生羽毛”,洪兴祖补注“羽人,飞仙也。”

在博山炉上刻画有此形象,正是希望逝者可以随羽人一同飞回“不死之故乡”。博山炉被用作丧葬明器承载了人们的精神诉求。

▼ 礼佛

大汉王朝经过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结束了它四百多年辉煌灿烂的统治,转而进入朝代频繁更迭的混乱时期。百姓们朝不保夕,于是思想界也产生了变化——从对成仙的向往逐渐转向了对佛教的狂热信奉。

明代 影青博山炉(图片 | 雅昌艺术品拍卖网)

博山炉本是焚香之器物,正巧佛教也讲究焚香供奉,所以博山炉仍被广泛使用。我国早期译经之一的《道行般若经》中有:

“其像端正姝好,如佛无有异,人见莫不称叹,莫不持华香缯彩供养者……”

然战乱频频,社会动荡,每日因困苦而死的人尚且不在少数更何况焚香这类雅事呢?此时博山炉的制作很难再像从前一样极尽华美,而是越来越粗糙,难有精品。

最终博山炉不再以实物的形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而是被工匠们刻在石头上、画进壁画里,以另一种形式成为现世中所用香炉的永久替代品。当人们对佛像顶礼膜拜时,无需再摆上香炉焚香以供,石刻的香炉便已经寄托了信徒对神像永恒不灭的虔诚心态。

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左壁壁画局部 (图片 | 百度)

博山炉在现实世界中创造出了仙境。在山顶的石头上,山腰的沟壑边,山麓的云烟里,猿猴、神禽走兽、猎人的身影微小得有些不起眼,仙人虽未露面,但仙境的气氛已流露无疑。

正如南北朝诗人刘绘《咏博山香炉诗》所言,“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博山炉,寄托了古人对神明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作者:木子李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

鬼面獒图片

比熊犬能长多大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