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兔赏析网

绍兴摩崖石刻背后的传奇故事大揭秘!

03-20

绍兴摩崖石刻背后的传奇故事大揭秘!

以山岩作纸,凿出文字,原本在茫茫山林中不起眼的石壁,就有了灵性。最近,府山上的“吴芾诗刻”校补完整,让摩崖石刻受到大家的关注。小布特地访山寻壁,探访越地摩崖。

芾题诗。 姜建清 摄 图源:绍兴日

绍兴现有摩崖38处,数量不算多,但是分量十足,有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处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稽山鉴水间留下了不朽而深刻的文化地理印记。

春暖花开,山辉川媚,正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藏在山坞中的六角木亭,标记了路线的指示牌,有时被涧水冲刷的游步道……它们都在密林间留下了人工的痕迹,但人与大山之间最常见、最古老的互动方式并非来自建筑,而是那些篆刻在岩石巨砾和悬崖峭壁上的文字。
最早的自然刻石起源于汉代,“摩崖”一词的使用直到北宋才由欧阳修提出。“摩”,有摩擦、抚摩、磨炼、切磋多种含义,“崖”为山崖,这两个字的字面含义是将崖面打磨平整以待刻字。
清代金石学家冯云鹏在《金石索》中定义:“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马衡在《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中指出,摩崖与碑碣的区别在于“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
据载,目前所知最早的摩崖是《岣嵝铭》,记颂夏禹治水之事,文字奇诡。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绍兴府知府张明道,按长沙岳麓书院的拓片翻刻,立岣嵝碑并建石亭,位于大禹陵庙中轴线南端。

大禹陵岣嵝碑 图片:绍兴市大禹文化研究会
绍兴多山,山中有山,山外有山,不仅区域内有会稽山脉、四明山脉等大型山系,绍兴古城内还有府山、塔山、蕺山三山。绍兴又多文人雅士,故山中摩崖石刻以题名为主。
据2021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绍兴碑刻文献研究》一书中的统计,绍兴地区的摩崖共有38处,其中越城区有9处,柯桥区有6处,上虞区有5处,嵊州市有5处,诸暨市有10处,新昌县有3处。
杭州文史爱好者姜建清告诉记者,浙江省内摩崖比较多的地方为杭州、丽水、温州和舟山,绍兴的石头材质,不是特别适合刊刻摩崖,这可能是绍兴摩崖数量相对不多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格外加强对摩崖的研究和保护。

绍兴柯桥区七星岩摩崖题刻 图源:浙江文物
记者了解到,在绍兴的摩崖中,越城区与柯桥区相对多而集中,如府山、宛委山、东湖、羊山、柯岩等地的摩崖石刻群,而府山、宛委山处题刻较早,如府山有唐刻1方、宋刻6方(已有2处被毁),宛委山有唐刻1方、五代题刻1方、宋刻20多方(已有10多方被覆刻或被毁)、元刻1方,蕺山有唐刻1方、元刻1方。另有市区小隐山部分山体被开凿,据载,山上原有宋刻7方、元刻若干,绍兴图书馆尚存民国所拓宋刻4页,弥足珍贵。
这些越地山崖上的镌刻工程延续了几个世纪,组成了一个较大的书写档案库。现实情境中,游览者并非仅仅登临名山胜水,也在这个过程中辨认先人的题字,倾听其中古老的声音。
在近两千年的时光里,摩崖石刻的活动遍布绍兴各地,通过书写这种媒介将地质学形态转化为文学的、历史的景观,烙下了不朽而深刻的文化地理印记。这些石刻文字形态丰富,有充斥着典故的长篇祈愿,也有地名、人名和神祇名,题字的人既有帝王和文化精英,也有默默无闻的地方官吏、僧人、香客和游人。
柯桥区文保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绍兴摩崖虽然数量不多,但分量十足。《建初买地刻石》、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贺知章的《龙瑞宫记》摩崖、府山摩崖题刻、羊山造像及摩崖石刻(含石佛寺)、董村水晶摩崖题记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今近2000年的《建初买地刻石》(又名大吉碑),浙江境内发现认定年代最早的摩崖题刻。
其中,位于富盛镇乌石村跳山东坡上的《建初买地刻石》(又名大吉碑)极具知名度,这是浙江境内发现认定年代最早的摩崖题刻——东汉建初元年(76),距今1900多年,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文字面积最大的地券刻石。
清道光三年(1823年),杜春生于绍兴跳山东坡岩壁上访得该摩崖,其全文共22字,隶书,阴刻。它分为上下两列,上刻“大吉”两字题额,寓意为吉祥之地,竖列居中,高40厘米,宽15厘米;下列为正文,高67厘米,宽110厘米,分为5行,每行4字,即“昆弟六人,共买山地,建初元年,造此冢地,直(值)三万钱”。
经过近2000年的风化,它石质剥蚀,字口已趋浅平。《建初买地刻石》的隶书艺术风格处汉隶中期阶段,有篆意。书法气势雄浑,用笔豪健沉稳,正文题刻倚岩面随形布势,章法布局浑然严谨。每字结构大小参差,疏密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汉以前,由于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在北方,故很多碑刻书述多产生于北方,书法史上有“北碑南帖”的说法。浙江物华天宝,唯少汉刻,此摩崖书法更显弥足珍贵,与《汉三老碑》并为浙东名石,是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的早期隶书大字典范,堪称汉刻国宝。2020年10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唐《龙瑞宫记》,位于越城区宛委山阳明洞天,亦称《龙瑞宫管山界至记》或《龙瑞宫至山界记》,南宋《嘉泰会稽志》载:“《龙瑞宫记》,贺知章篆并正书,刻于宫后葛仙公炼丹井侧飞来石上,漫灭仅存。宫内有重刻本。”叶昌炽评云:“余所见唐时名迹,惟贺秘监《龙瑞宫铭》,仙童乐静,摆脱尘壒,如见四明狂客气象。”

越城区府山公园在文史爱好者的眼中,自有一番风景。府山摩崖题刻位于绍兴府山景区(飞翼楼下)北山坡,原共发现12处题刻,年代涵盖唐至民国,去年升格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市文物部门提供的信息表明,府山摩崖题刻在2米高的青石上,题刻高1.58米,宽0.93米,有楷书、隶书,内容为开山建亭或登临、宴饮于此山的年月、姓名、职衔等,包括唐代贞元五年(789)题记“贞元己巳岁十一月九日开山”、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题记“后三百年元祐戊辰。杨杰、张洵、朱巩、戚守道登卧龙山”、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题记“绍圣二年十二月,晋江吕升卿明甫,以提点刑狱摄领州事,数与宾佐宴集卧龙山”。
“几天前,我去府山还拍摄到一些零落的、未经保护的刻石。”绍兴市文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水福认为,府山摩崖题刻的时间跨度大,内容相对丰富,与唐宋以来诸多越地人物有密切关联,具有较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唐宋石刻本来就珍贵,背后还有很多人文故事;另外,府山还是历代主政者的立足之山,其重要性不言自明。”金水福说。
古越之地,历史悠久,一桥一石皆有来历,山川江河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在绍兴的山水间,看到前人留下的摩崖痕迹,这方山水就有了生命与灵动,仿佛石头在说,故人曾来过。
完成一块刻石至少需要两个步骤:书丹,然后刻字。题壁时,书家的身体直立平行于崖壁,直接用红笔将文字醒目地题写在崖壁上;然后,刻工再沿着笔画凿刻。中国绘画史上的百科全书——刊行于1609年的明代《三才图会》中的《题壁图》描绘了书家在崖边书丹的场景。
记者了解到,摩崖石刻的字体包含中国所有的类型——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从汉代开始主要的字体为隶书;魏晋南北朝后,楷书逐渐成为刻石默认的书体。仅从字形上看,隶书和楷书笔画分离、结体规整,这是经常连笔和简化的草书所不具备的特质,因而适合面向公众展示。

绍兴东湖的前身,是历史上采石成宕、凿河通水而成的,因采石而生,亦因采石而兴。此地从汉代开始采石,尤其至隋朝年间,越国公杨素为修筑越城,大举开山取石,石材广泛用于搭桥铺路、修房砌墙、围筑河堤等,老城里随处可见东湖石材。园内因采石遗留下悬崖峭壁、奇潭深渊,文人墨客将笔墨纵横于山水石壁间,是书法艺术与石刻文化的融合与共鉴。
1903年,会稽知县蔡锡侯为嘉奖陶濬宣建园办学,题“挺秀”二字刻于香积亭西南面崖壁,其高2.48米,宽2.78米,彰显出东湖的意境、文化之美。除此之外,“海上仙山”和“此峰自蓬岛飞来”刻于荷花池太湖石上。传说海上有三座仙山,名方丈、瀛洲和蓬莱,山上有不老之药,刻字意在借仙山之灵气抒发对园林之喜爱。“宛自天开”刻于喇叭洞与仙桃洞之间的石壁,感叹东湖园林艺术的巧夺天工之妙。“龙池”刻于饮渌亭东南的岩壁上,“墨池”刻于稷寿楼前石池,另有“奇峰”“笔架”点明了东湖险峻、精妙之美,“搜奇”“逸兴”传递着东湖的仙灵、诗意之美。一笔一画镌刻于千年崖壁之上,俯瞰浙东运河畔的这片湖景山石园林焕发出新的生机。

新闻多看点

  • 春兰之乡,何以绍兴?

  • @绍兴人,大批事业单位招聘!

  • 绍兴这里办庙会,部分路段全域禁停!

  • 33℃!绍兴“火箭式”升温

当班小布:张艺涵

资料:绍兴日报-新周刊

作者:董晓晓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编发

宠物美容师培训

麒麟珠宝官网qeelin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