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兔赏析网

蜀派留青竹刻传人何泽兵的艺术之路

11-17

蜀派留青竹刻传人何泽兵的艺术之路

何泽兵(石人)的艺术人生

高级记者 黄基秉

题记:石人并非何先生的本名,而是字,其本名为何泽兵。之所以字“石人”,不仅是因为学师石雕的老师号“石赋”,自己便取其意随号“石人”,更重要的是,他认为“石”本是朴实无华的东西,他希望自己的人生也能如一块鹅卵石那样,普普通通,即使静卧小溪或常栖路旁,默默无闻,也淡定自如。石人尽管在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依旧保持着一种朴实的心境,大隐于市,闹中取静,飞刀走笔,艺术人生。

蜀派留青竹刻非遗传人何泽兵(左)接受亚旅卫视总编辑黄基秉教授采访

在广汉连山镇古色古香的石人大师工作室,记者拜访了艺术家何泽兵(石人)先生。已过不惑之年的何先生中等个头,不胖不瘦,天庭饱满,黑框眼镜下一双眼睛透露出智慧的光芒,他是艺术家,但更像一位资深的学者。何先生比想象中的艺术家年轻,也比想象中的艺术大师健谈许多。

记者置身何先生的工作室,随处都能看见何石人的作品,墙上挂着他的画作、书法,中式博物架上摆着他的留青竹刻、雕塑,墙角则是他的根雕,就连会客厅茶几上大大小小的紫砂壶和茶具都是他亲手制作的,处处弥漫着艺术气息。

进入工作室内间,四处堆满了竹料和木料,最里面是一张古朴的书桌,这便是何石人平日里创作的地方,所有的作品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在桌子中间放着一块尚未完工的竹刻,四边散落着各种各样的雕刻工具,周围整整齐齐码放着上百块已经完工的竹刻作品。何石人说,这是最近一直在忙的事,这些留青竹刻的作品都将在他的个展上一一展出。细细观赏,不管是人物还是静物,线条简洁、栩栩如生,人物发丝和胡须都通过精细地雕琢而清晰可见。

竹是古代先民信奉的图腾和文化符号,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文人心目中向往的崇高品格和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情愫。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竹子情结”。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提出华夏文化就是“竹的文化”,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也认为中华文明是“竹子的文明”。

竹刻艺术的发端,与中国其它传统艺术一样,源于文人对自然的痴爱。留青是竹刻的一种,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又称“皮雕”。留青竹刻始于唐代,至明代正德嘉靖得以全面发展,此时大师们已可雕出深、浅、浓、淡的变化,犹如纸上作画,有墨分五彩的韵味。当代留青竹刻更是人才辈出,何石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四川博物院前副院长、美学史学家魏学峰先生点评说,何泽兵(石人)出生在中国四大年画之乡的绵竹,年画的刻版艺术从小就吸引着他,从此他与这支刻刀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游艺南北,转益多师,对常州苏州嘉定无锡徽州诸门派的风格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兼取各家之优,在传统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他又融入自己所专的石雕、牙雕、木雕、陶瓷雕塑艺术,非常善于运用竹筠色泽的对比变化,其刀法浑圆,精细入神。

留青本身又是集书画、雕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自明代张希黄始,竹刻即与书画结缘,留青所表现的主要对象也就是文房雅器。何泽兵(石人)善画,他视臂搁为绢素,以刀代笔,在薄如蝉翼的青筠上抒发性灵,挥洒意气,其刀下的仙佛人物,或用盘回曲折的线条,或取淋漓酣畅的泼墨,都直接摄取神貌,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呈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他注意写的意味,欲现则现,欲隐则隐,既有民间趣味,又有文人高致。有人说,留青竹刻是竹雕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就是指竹刻艺术家在竹与写之间度的把握。

记者在广汉市文旅局了解到,蜀派留青竹刻传承于何氏家族的何氏留青竹刻,从成都随何氏家族迁徙到遂宁,后又传到德阳绵竹,再后来由何泽兵(石人)转入广汉

广汉市,古称汉州,别名雒城,是四川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市);北距德阳市区19公里,南临成都市区20公里,地处成都平原东北部龙泉山脉西麓。广汉市位于“天府之国”腹心地带核心区,自古就有“益州门户、蜀省要衢、通京孔道”之说,是成都的北大门。

广汉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境内广汉三星堆遗址是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广汉市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雒城和明代古寺龙居寺,以及金雁湖、房湖公园广汉文庙、广汉东禅寺、汉代古墓群,还有沿袭300多年的传统民俗“保保节”等。

何泽兵(石人)告诉记者,留青竹刻是竹刻的一种技法。竹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专门艺术。由于不易保存的缘故,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甚少。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彩漆龙纹竹佃,是现今已知较早的竹雕器。唐代竹刻在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中记载颇详,当时的竹刻技艺及作品与当时之金银镂錾、石刻线雕同一意趣,并已出现“留青”的刻法。

宋代竹刻家詹成所造鸟笼“四面花板,皆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细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其雕艺之高、做工之细、构思之妙,堪为后人楷模,影响深远。

历史悠久的竹刻艺术,发展至明代中期成为专门的艺术。明中期最初仅仅是少数文化水平较高的艺术家致力于竹刻,以后竹刻技艺日臻精湛,他们或父子相传、或师徒授受、或私自仿效,涌现出既具较高文化修养,又颇有艺术造诣的竹刻家,并雕刻出代表明代最高水平作品,从而使竹刻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产业。

何泽兵(石人)先生说,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是竹刻工艺兴旺时期。清前期是竹刻的鼎盛期。清后期的竹刻艺术日渐衰落。

留青竹刻始于唐代,到明代后期,竹刻艺术家张希黄发展了前人的刻法,使留青竹刻突破了以往图案形式,达到笔墨神韵和雕刻趣味兼备的境界。清代竹刻艺术家在继承明代技法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留青竹刻更注重书画艺术的效果,艺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到了清末,竹刻工艺日趋衰退,留青名家不多,佳作也较罕见。

20世纪中期,留青艺术家多聚居上海,如江苏武进的徐素白、苏州的支慈庵以及无锡的张韧之等。他们在继承明、清名家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留青竹刻始于唐代,最初只是平面雕刻,将图文部分留下,其余部分刮掉,虽然竹皮留去分明,但所刻的纹饰也只是进行阳文或阴文雕刻,只有花纹的变化,而没有雕刻技法的变化。发展到明代,竹青雕刻技法更加完善、纯熟,雕刻大师通过对竹皮的全留、多留、少留,可以雕刻出深、浅、浓、淡的变化,犹如在纸上作画,有水墨之分五色的韵味;以明末竹刻家张希黄为代表,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他利用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以竹的外皮(即青皮)刻图纹,将剔除青皮后的竹肌做底,首创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

但到了清末,竹刻日趋衰退,留青名家不多,佳作也较罕见。而何氏留青竹刻因何绍基而在巴蜀留传下来,何泽兵(石人)在传承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形式和技艺上有了质的突破,何氏留青竹刻演变成蜀派留青竹刻,成为留青竹刻的一枝独秀。

何泽兵(石人)敏而好学,对传统文化心存敬意。他把宫廷竹刻、民间竹刻和文人竹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改变了明清竹刻的结构和品质,创造了一条新路,最佳诠释了人与自然的默契,开蜀派竹刻文人之先河,承万物而为师之化境,师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第二代何庆文作品结合大漆工艺

第三代何有德爷爷的作品

何泽兵(石人)告诉记者,一块留青竹刻至少要耗费他三天时间。所以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已经成为他的一个工作常态。尽管如此,何泽兵(石人)从来不觉辛苦。回忆起当年自己跟着老师学画画的情景,师徒俩的一次对话,他至今记忆犹新。老师问他长大想当什么,石人答曰画家,老师再问,可知当画家的结果便是注定一生潦倒?石人思索良久,依旧坚持。“为爱付出便是值得的,即便是辛苦,即便是潦倒。”何泽兵(石人)说:“艺术家永远不要拿辛苦说事儿,既然是自己选择,便应当无怨无悔。”

记者在广汉市文旅局了解到,留青竹刻又称平雕、皮雕等,是中国传统的竹雕艺术之一种。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

蜀派留青竹刻材料选自四川深山楠竹,经防霉防蛀工艺处理,成品底面光润。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黄;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蜀派留青竹刻,充分利用这种质地和色泽变化差异,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效果。明晦浓淡,因景而施。技法上灵动、娟秀,笔法简洁,最具有特色的首先是“以画入刀”,凡精留青竹刻者必先是画家文人;其次是“一刀笔”,讲究一刀而就,一气呵成,毫无滞留;第三是讲究刀与竹面的交融,刀在竹面留下的刀痕如毛笔落于宣纸的“墨分五色”晕染之美。蜀派留青竹刻题材丰富,花鸟、山水、人物、宗教 ……文人情趣浓厚,以刀代笔,充分表达文人情怀,是技、艺相结合的最佳形式之一。


记者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了解到,留青竹刻始于唐代,至明代正德、嘉靖得以全面发展。何泽兵祖上何庆文为何绍基四川远房侄子,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曾任四川学政,善书法、金石篆刻。何庆文自幼跟随在何绍基身旁,由何绍基亲自教导,自幼时起就好金石篆刻技艺。咸丰二年(1852年)何绍基出任四川学政,何庆文随何绍基入川。

在蜀地期间,何庆文便访蜀地篆刻名师,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篆刻技法。何庆文听闻遂宁蓬溪石雕精雕细刻、纤细灵动,遂入蓬溪拜师学艺。后于蓬溪成家立业。咸丰三年(1853年),何绍基受谗言所害,降官调职,遂辞去官职,离开四川。何庆文因已成家,遂留在四川遂宁。后结合遂宁多竹林的地方特色,开始使用竹子进行雕刻创作。该技艺也由这一分支沿袭下来,称为何氏留青竹刻。

由于战乱、“文革”,家道中落,家族传承作品未做保留,至何泽兵祖父何有德,何氏留青竹刻仍为个人兴趣爱好,保持了较高的技艺水准。何泽兵父亲何敬忠继承其父竹刻技艺传至何泽兵,何泽兵(石人)将何氏留青竹刻技艺发扬光大,并在传承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形式和技艺上有了质的突破,屡获全国金奖,被社会各界推崇为“中国蜀派留青竹刻大师”。

蜀派留青竹刻为四川竹刻领域中独具特色的一支,充分展示了四川文人的家国情怀和哲学思考,也明显区别于浙派留青竹刻,四川地域元素突出,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思想价值。四川博物院在2012年12月为何泽兵的蜀派留青竹刻做《石人·大师无痕》留青竹刻个人作品展览,在艺术界引起很大的轰动,反响热烈。蜀派留青竹刻既体现了四川竹刻艺术家的高超技艺、独特审美和文人思想,也为推动竹业大省四川的竹文化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链接:人物档案

何泽兵,字石人,号凿文先生,艺术家,学者;

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

四川省根雕艺术大师;

四川非遗留青竹刻传承人;

著作:《石人一语》《蜀派留青》《留青·竹无心 人留青》

《蜀派家具鉴赏》《器物与哲学》《道家香事》等。

本文责编:高级编辑 旭峰

天然水晶眼镜的价格

嘉庆通宝铜钱图片及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