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咸阳泾阳出砖茶。”泾阳茯砖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与粮、奶、肉一起,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泾阳茯砖茶因茶品中生长繁殖有“金花菌”,极大地改变并提高了茶品中各有效成分的含量,这是茯砖茶的品质比其他茶品独特的原因所在。
始于秦汉
从汉代开始,泾阳就成了“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泾阳位处关中腹地、泾河下游,秦时开浚的郑国渠,渠口位于泾阳境内的泾河上。南北货运因秦岭天堑阻隔,陆路难行,主要靠水路运输,泾河下游水面宽阔,船运到泾阳码头后必须转水路为陆路。为方便运输,就必须在泾阳另行加工,压缩体积,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遂形成加工制作输运中心枢纽。
兴于唐宋
从宋时起有了以茶治边的政策,朝廷设有“茶马司”以茶易马,与边民进行“茶马交易”,统治边民,从中获利。北宋神宗熙宁年(1068年),由于天缘巧合,茶商无意间发现茶叶中长出了“金花”(冠突散囊菌),使得茶叶口感、功效明显改善,所以进行摸索试制,遂形成了“茯茶”这种独特的长花茶。茯茶起初是散茶,后来为了便于驼队运输,又在泾阳压缩茶叶体积,逐步把散茶制成茶砖,俗称“泾阳茯砖茶”,又称“泾阳砖”。
盛于明清
泾阳茯砖茶沿“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销往西北边疆,远销俄国、西番、波斯等四十余个国家。最兴盛时,泾阳县城及周边共有茶行110多家,水运码头12处,茶行、茶庄、作坊、茶商号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热闹非凡。至今县城还有麻布巷、骆驼巷、造士街、粮集巷等茶市遗址。这种兴盛的局面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建国初停产
泾阳在抗战前有茶厂六十多家,自武汉沦陷后,仅余延顺、裕民、天泰运、裕兴中、昌盛等八家。新中国成立之初,泾阳成立了人民茯茶厂,生产的红星牌茯砖茶享誉西北。1953年,公私合营生产规模扩大,组建的大型茶叶加工企业“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使咸阳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加工地。1958年,按照国家“多快好省”建设方针、中央政府要求把加工生产转移到茶产地。生产逐渐减少,至1958年后停产。
复兴
进入21世纪后,泾阳县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发掘搜集整理泾阳茯砖茶有关史料、工艺,于2007年恢复试制成功,使泾阳茯砖茶这一历史瑰宝重现泾阳,造福人间。
喝茯茶就要喝泾阳茯茶,金花茂盛,色泽鲜艳。好的茯茶对品质是有要求的:茶叶中“金花”普遍、茂盛、颗粒大、色泽鲜艳、呈金黄色,不含杂菌。金花普茂是品质好的表现。没有金花则不合格。泾阳作为茯茶的发祥地,品质自然是没得说,自古就有茯茶三不能制之说:“离开了泾阳的气候不能制”、“离开了泾阳的水不能制”、“离开了泾阳的技术不能制”,
著作:《天下第一“砖”泾阳茯砖茶》作者:徐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