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登基,改变了先辈“无为”的治国理念,对内大力革新,对外采取了积极扩张的政策,为了筹措经费,汉武帝于建元元年(前140年)至元鼎四年(前113年),先后进行了6次货币改革。
第一次建元元年下令销毁四铢半两,改铸三铢钱,主要是四铢半两,名义为半两,其实后期已经减重到三铢或不足三铢,改铸完全是名副其实,但引起了民间大量私铸,不得以,于5年后废弃三铢,重新使用四铢半两。
第二次改革主要是技术改革,为了防止私铸,在四铢半两的基础上增加了外郭,各别批次内外郭都有,被称为“有郭半两”,此次技术改革是中国铸币技术的重大进步,此后的钱币都带外郭。
第三次改革,因连年战争,国库空虚,为了增加收入,汉武帝采纳张汤的建议,铸造了“白金三品”的大面额虚币,用来敛财。
第四次改革,在发行“白金三品”的同时,废弃四铢半两,准许郡国铸造以“五铢”为面文的五铢钱,也称“郡国五铢”,此钱正面有外郭无内郭,背部内外郭均有。
第五次改革,因各郡国铸钱尺寸、大小、工艺多不统一,造成盗铸泛滥,汉武帝下令收回郡国铸币权,改由京城的钟官负责,统一铸造“赤仄五铢”,“赤仄”就是将钱币外郭挫平的工艺。
第六次改革,赤仄五铢仅发行5年,汉武帝即宣布废除以前的各种钱,规定只准上林三官才有权铸币,确定了国家的铸币权,废止以前的各种钱,非上林三官铸币不得使用,“上林三官”指的是位于上林苑的钟官、辨官和均输三种官职,钟官负责铸钱,辨官负责原料,均输负责运输。
上林三官五铢重量约3.5-4克,铸工精细、钱制整齐、标准统一,从此,中国货币进入了五铢钱的时代。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你知道这是描写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