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皇伏羲氏》
中国古人对“四”这个数字似乎有特殊癖好。虽说普通话中“四”和“死”同音,但是按古羌发声,“四”的音是“喜”;所以古人很喜欢拿“四”来说事,比如四大发明、四大名著、四大美女,还有四大名山。
追本溯源,在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正宗四大名山是:昆仑山、不周山、蓬莱、瀛洲。
昆仑山、不周山、蓬莱、瀛洲。这四大名山才是真正的万古圣山,数千年来坚定地存在于经典的古籍和人们的内心。沧海桑田,历史变成传说,传说变成神话,没有一个人知道这四大名山到底在哪里!
不周山
不周山是天地间最古老的神山,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不周山是天地的发源地,盘古开天地,最后化为不周山,托住天地不再合;不周山也是人类的发源地,女娲在此用黄泥造人、并常驻此山,接受人类的朝拜!
传说中不周山位于天地的中心点,是在天地间的一座顶天立地的大山,支撑天地!并且不周山是凡人唯一可以上天的路径,只可惜不周山终年寒冷,凡夫俗子自然不能随意而上!
不周山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不:表否定之意;周:周全,完整。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山海经的解释是有山而不合,就是山顶好像分成了两爿,合不到一起。
关于不周山的传说,最著名的莫过于“共工怒触不周山”。一头撞向不周山,于是不周山撞断,天崩地裂,天塌了一个大窟窿,天上天河狂泻,日月星辰向西北倾,从此东升西落;地上洪水泛滥,江河皆东南流。
古人为何称不周山在大地中央?
那时还没经纬度的概念,判断方位依据是阳光的照射。北半球阳光南斜,南半球阳光北斜。只有居于赤道附近的地方,南北照射均衡,古人才会判断出此地是大地之中。
不周山到底在哪里呢?
又要座落在赤道上,又得山顶终年积雪,长得像个擎天柱不说,还得有合不到一块儿的两爿山峰。这样奇特的地理特征明晃晃地摆着。
整个地球上,要同时符合这三个基本条件的山,只有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
乞力马扎罗山正好位于赤道南北纬0°上,该山主要由基博、马温西和希拉三个死火山构成,其中央火山锥呼鲁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点,山顶终年积雪。
该山的主体以典型火山曲线向下面的平原倾斜,形状就像个断了上半截的大柱子,说是天柱的遗迹,看着也像。
乞力马扎罗山在赤道上,山顶却终年积雪不融,有着世界上唯一无二的"赤道雪山"奇观。
更为蹊跷的是,乞力马扎罗山有两个主峰,一个叫乌呼鲁,另一个叫马文济,两峰之间有一个马鞍形山脊相连,颇具“有山而不合”的异相!
乞力马扎罗山在大约36万年前出现过一次大规模的爆发,它释放的黑色熔岩盖过希拉火山口,在马文兹火山的原址上形成了乞力马扎罗山鞍。
《山海经·西山经·不周山》记载:“不周之山。北望诸龇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一派热带草原气候的景象!所描述的果实像桃,叶子像枣,开黄花长红萼的植物,这不就是金合欢树嘛!金合欢树在乞力马扎罗山下草原到处长得欢。
“不周之山”北望的“诸龇之山”,显然就是乞力马扎罗山北边的非洲第二高峰肯尼亚山;“岳崇之山”应该就是非洲第五高峰梅鲁山,就在乞力马扎罗山西南70公里。
《山海经》中多处提到“泑泽”,史学界为此拼了命瞎猜不已,有说是罗布泊的、有说是青海湖的,还有说是星宿海的。
但是《山海经》中的泑泽是个方圆十几万里以上的真正淡水湖“大泽”,然而中国境内,无大的淡水湖,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在最鼎盛之时也就不到5000平方公里,皆称不上“大泽”。
“泑泽”正是乞力马扎罗山东北部的维多利亚湖,此湖面积69484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维多利亚湖的原名,阿拉伯语念“乌凯雷韦”湖,东非肯尼亚的土著发音如“要乌拉乌”、“约乌勒乌”,颇似“泑”的古音发声。
维多利亚湖还正是“河水所潜也”——世界第一大河“尼罗河”的源头!
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女娲也是在不周山脚下,就近炼五彩石补天,天倒是终于补好了,但不知为何,女娲不肯修复不周山。盘古大神就此尸骨无存、祭断祀绝。从此人间再无不周山!
昆仑山
现代的地图上,赫然就有个昆仑山,就是那个地跨新疆、西藏、青海那个大摇大摆的昆仑山脉。
《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远古神话说黄河源出昆仑山,张骞认为,新疆于阗的和田河就是黄河的源头。于是汉武帝根据张骞的见闻,就把和田河的源头的这条巨大山脉命名为昆仑山,算是致敬传说中的古昆仑仙山。
这就是现实的昆仑山之所以得名的原由。也就是说,到了西汉时期,真正的昆仑山在哪里,就已经没人知道了!
古籍所记的古昆仑山只是“方八百里”的神秘山地。现实中这条昆仑山足足横亘万里,显然是太大啦!再说方位四至和地貌特征也都不对。
有人说,古昆仑山就是现在的泰山,这是扯淡!
因为根据《山海经》和《穆天子传》的记载,昆仑山应该在葱岭西部,须得穿越帕米尔高原乌孜别里山口。因此至少得在帕米尔高原以西,远达现在的中国境外。
《山海经》中有两段关于昆仑山的记载。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山海经·海内西经》又说:“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山海经》的两段文字,站在世界地理的视界,把昆仑山的位置交代的清清楚楚:“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
而在中国上古典籍中,古称“西海”就是地中海,“流沙”是指沙漠地区,“赤水”指红海,“黑水”指尼罗河。这个位置,显然就是现在西奈半岛上的西奈山。
《山海经》中说道古昆仑其下有“弱水之渊”,其外有“炎火之山”。
上古时期以南为上,以北为下,以近陆为里,以濒海为外,这“弱水之渊”就是西奈山北部的死海,“炎火之山”就是西奈山东北濒海的戈兰高地。
《山海经》中说古昆仑是“方八百里”。古人常说“方圆百里”的面积,不是指边长,而是以一个定点为圆心半径百里的范围,1里是500米,所以百里就是50000米,“方圆百里”就是50000米半径的圆面积,也就是2πR=7850平方公里。
那么古昆仑山的“方八百里”便是62800平方公里——这倒是真巧了!西奈半岛这座山的面积恰好就是23500平方英里,折合61000平方公里左右!
《山海经》中又说到古昆仑是“高万仞”。
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在上古时期计量单位模糊,仞和尺的字常常互相通用,1仞或1尺,都可特指成年人一臂的长度或手的指掌长度。
据陶方琦《说文·仞字八尺考》,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东汉末则为五尺六寸。如果按1仞等于8尺,粗暴折算“高万仞”就是高8万尺,折合26666米,当然是荒谬的!世界上也不存在超过海拔一万米的山。
古代尺的具体长度与今之尺大相径庭。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唐代一尺合今30.7cm;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明清时,一尺合今31.1cm;现代一尺合33.33cm。
《山海经》过去常被吐槽说是玄幻笔记,荒诞不经!
其实把《山海经》放到中东北非一带去阅读,还是基本上是能一一对上的!
西奈山的名字,是根据古代闪米特民族神话中的月亮老人辛(Sin)而命名,所以也能意译叫“月亮山”。西奈山的希伯来语作Har Sinai、阿拉伯语作Jabal Musa、西文翻译为Mount Hareh或Mountain of Moses;汉文《圣经》中翻译或作西乃姆山,亦称何烈山、摩西之山。不管声调怎么转音变调,原始名称是“Mount Moses”其实都是源自“母西”的谐音——“西王母之山”!
西奈山还有个宗教名称“The Holy Peak”。
在自古以来就被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视为圣地。在犹太历史中,西奈山是上帝发出启示的主要地点,根据《圣经》中“出埃及记第20章”和“申命记第5章”,上帝在此向摩西显灵,并赐给他十诫,该山因此封圣。
而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说中西奈山也有差不多神迹出现!上帝、圣贤或先知自山中降临,为世人指点迷津。所以,后世各教信徒们又虔诚地赋予西奈山“神峰”的名称:“The HolyPeak”。
“Holy Peak”在中国古籍中,便音译为“昆仑墟”!
以色列人的上帝一词叫“YHWH”,而不是“Jehovah”。
“Jehovah”读作“耶和华”,这个发音是公元7世纪后,基督新教对这个犹太教神圣名字的误读,至今正统的犹太教徒和天主教徒并不承认这个念法。
“YHWH”的正确发音是“雅维姆”或“亚瓦姆”,其音神似“西王母”!
昆仑山是中国古代神话的摇篮,现今已知的几乎所有上古神话,都和昆仑山有点多多少少的关联。
难怪被称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
在上古时代,古昆仑山是一个有着特殊地位的圣山, 称为“昆仑墟”。
所有古书几乎一致说,昆仑山在西方,距离中土数万里,昆仑山深处,住着西王母。
昆仑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记载:“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这些人大多数是被从北非昆仑山一带贩运到中土的。或精习乐舞,供人娱乐,或屈为奴仆,供主人役使,所以时人称其为昆仑奴。
唐朝开放异常,在国际化大都市长安,各种肤色的人满街游走,当时贵族圈内流传的一句行话,叫做“昆仑奴,新罗婢”。
新罗(朝鲜半岛)的婢女,受过专业训练,乖巧能干。而昆仑奴一身漆黑,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京中世家大族,没有“昆仑奴”和“新罗婢”效命,则难称豪门!
严格分辨的话,唐代的昆仑奴,一部分确是辗转来自北非,又称为“僧只奴”。
“僧只”是马来群岛和唐人对非洲黑人的称呼,“僧只”之称即“Zangi”的音译,即“桑给”。其实就是现在的“桑给巴尔”。
昆仑奴也有一部分是居住在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矮黑人,属尼格里托人种。古人不会去细分黑奴来源,只要是来自异域浑身漆黑的,都叫“昆仑奴”。
很有可能就是“绿松石”!世界上最古老的绿松石矿山,位于西奈半岛!
昆仑玉的主要特点就是坚硬,上古时代曾用昆仑玉制作兵器,制作祭天祈福的法器。昆仑玉被誉为具有山川精灵、人文精神的美物,成为君子高洁情怀的象征。女娲补天是到昆仑山采的五色石,精卫填海也是到昆仑山衔的小石头。
沙棠,即栾树。别名木栾、栾华。俗称灯笼树、铃铛树、摇钱树、大夫树等。
昆仑山是生气之源,物本之源。
从昆仑山向全世界发出五支龙脉,三支通到中国,一支伸向欧陆,一支连脉东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