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兔赏析网

明朝浪漫男子:30年生命之旅

09-07

近日,总台《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讲述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背后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了一段非常感人的历史篇章。

有人说,徐霞客是明朝最会玩的男人;也有人说,徐霞客实现了我们现代人的梦想,即抛却功名利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更有人说,未曾读过徐霞客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今晚夜读就带你一起走近这位游历天下的“千古奇人”。


01

高士之后、志在烟霞

徐霞客,名弘祖,号霞客,明朝末年人。

出生于江苏江阴诗书世家。


徐霞客自小天资聪颖,

博览家中万卷藏书,过目而不忘,

被人称为“博雅君子”。

更难得的是,他从小就有遍游五岳的志愿,

立志:“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在参加县试落第后,徐霞客禀父母:

不愿为求功名而耗费终身。


古时候读书人大多走两条安稳的路,

要么寒窗苦读走经济仕途之道,

要么诗酒田园终老一生。

而徐霞客走了第三条险峻的路:

去远方,去发现世界的另一面,

也去发现另一个自己。

▲徐霞客画像


02

徐母二三事

一旦踏出家门,遁入江湖,风波难料。

但令徐霞客真正忧虑的,不是未知的远方,

而是令年轻人为难纠结的传统礼教:

父母在,不远游。


徐霞客19岁那年,父亲因病逝世。

他待在家,老老实实守了三年孝,

服丧期满后,他想游历天下的心蠢蠢欲动,

但又惦念家有老母,心中很是踌躇。


知子莫如母。

见此,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

对儿子说了这番话:

“志在四方,男子事也……

岂令儿以藩中雉,辕下驹坐困为?”

好男儿志在四方……

怎么能够为了母亲的缘故羁留家园,

好像是圈在篱笆里的小鸡、

套在车辕上的小马呢?


有了母亲的开明支持,

1609年,徐霞客上路出发了。

临行前,徐母亲手为儿子缝制了“远游冠”,

并动情地说道:

“第游名胜,归袖图一一示我。”

你可要遍览名山大川啊,

我还想听你回来给我讲旅途见闻呢!

▲徐霞客与母亲,图自总台《典籍里的中国》


这样有爱通达的教育观,

即使放在400年后今天也十分难得,

更可贵的是,

徐母对儿子的支持并非一时一刻,

而是终其一生。


在她年事渐高后,

徐霞客虽有继续远游的计划,

但为了奉养母亲,一时不打算外出。

她晓得后,不以为然,对儿子说:

“向固与若言,吾尚善饭。今以身先之。”

我虽然年已老迈,但是饭量还很好,

身体也很结实,你用不着惦记我。

不信,我还可以出外游历一番呢!


为了让儿子彻底放心,80高龄的她

还真叫儿子陪自己去游了附近的胜地,

且一路都走在儿子的前面,毫不示弱!

年老的母亲表示了这样的决心,

对徐霞客的鼓舞可想而知。

03

行游天下:一奴、一仗、一襆被

徐霞客出行,通常:

“从一奴或一僧、一仗、一襆被,

不治装,不裹粮;

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

能徒步走数百里……

也就是说他主要是依靠徒步跋涉,

累了就睡船上,睡山洞,实在不行随处借宿。


在“浙游日记”里,徐霞客写道:

“欲归宿,托言马岭无宿店,遂止祠中。”

马岭没有住宿的地方,就住在祠里。

“余闻新岭路隘而无托宿,

遂宿于全张之白玉庵。”

我听说新岭路险要没有地方住,

就住在白玉庵里。

“得荒舍数家,日已西沉,

恐前无宿处,遂止其间。”

遇到很多荒废的房子,天要黑了,

担心再往前就没有地方住,就住在其中一间。

至于吃,徐霞客更是尚轻简、随遇而食。

在“江右游记”里,

徐霞客想寻觅马祖岩,途中:

“心知已误,因避雨岩间,剖橘柚为午餐。”

心想已经走错了路,于是在岩石间避雨,

剥了橘子柚子当午餐。

在“粤西游日记”里,他无奈地感慨:

“惟竹豚未尝,而无奈其活不能携。”

只有竹豚没吃过,无奈是活的不好带。

04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与走马观花地赏景不同,

徐霞客是一个用生命在旅行的人,

登危崖,历绝壁,涉洪流,探洞穴,

狂风暴雨,行丛林绝径,

期间,还有人事人情的挫折……

这些在他的游记中,均不乏记录。


乘船时遇到蛮横的强盗:

“其人闻言,咆哮愈甚,竟欲顺流挟舟去。

余乘其近涯,一跃登岸……”

他们听后大怒,要强行把船拖走,

我趁船靠岸的时候,身手敏捷地跳上了岸……

为了一探某个山洞的究竟,

他四肢并用,攀援而上:

“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

间得一少粘者,绷足挂指,

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

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

石头不坚硬,一碰就碎,

好不容易抓到一个稍微坚固点儿的,

只能把自己一动不动地平贴在悬崖上,

上不去也下不来。

除了危境险情,

游记中也书写了很多平淡温馨的小事:

在福建,他偶遇一场大雪,甚以为奇。

43岁的他激动得像个孩子,

光着脚在雪地上跑跳,直呼:

“良大快也!”

遇到阳光好的天气,杜鹃花开得很可爱,

他心生欢喜:

“仙阳岭不甚高,而山鹃丽日,颇可爱。”

待到隆冬,大雪封了黄山。

他寻来一根铁棒,一步一步地爬上黄山绝顶,

于山之巅,悠悠然听了一天雪滑动的声音:

“初四日,兀坐枯坐听雪溜竟日。”

05

勘误!勘前人之讹误

徐霞客并非四处旅游、写写游记就完事了,

而是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志趣,

对每一片土地都有着巨大的好奇心。

勘误,尤其是他的强项。


在细致的考察中,

徐霞客常常发现前人的讹误——

事实和你们说的根本不一样啊!

于是他不屈从那些名家权威、古籍经典,

凡事必要亲自考证。


古书上说:雁荡山顶有个大湖。

徐霞客觉得蹊跷,遂决定登顶求证。

他手足并用爬上雁荡山顶,

只见山脊笔直,无处下脚。

“断无安放大湖之可能。”


《尚书·禹贡》记载:长江的源头是岷江。

徐霞客一推敲,拍桌而呼:“此说有疑。”

于是,他启动了寻源之旅。

1638年,徐霞客追溯千里,

抵达金沙江元谋段,

终于找到了真正的长江源头——金沙江。


他通过自身一次次踏查,

指出了《大明一统志》中的种种谬误,

并怒批其编撰者:

彼不辨端末巨细,悍然秉笔,类一丘之貉也夫!

▲《徐霞客游记》刻本书影


06

50岁“万里遐征”,最远一次最后一次

1636年,50岁的徐霞客深感老病将至,

酝酿已久的西行计划再不能迁延,

于是,毅然踏上旅途,

开启了他一生中,

最重要也最壮烈的一次“万里遐征”。


这一路,水陆兼程,美景与共:

江西的名山古寺;

广西的林立石峰;

云南的风花雪月;

无不令他眼界大开、身心俱净。


1639年四月,徐霞客抵达腾越州(今腾冲),

并赋予其“极边第一城”的称号。

他本欲继续西行进入缅甸,

奈何丛林中瘴气甚厉,并有野人出没,

权衡再三后,他最终放弃了出境的念头。

腾冲,成了徐霞客人生旅程的终点站。


这次长达4年的行程,

是徐霞客生平最远的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

实际上他在归途中已经抱病,

长年的奔波已使得他“两足具废,心力交瘁”,


临终前,他对前来看望的友人说:

我只是一介布衣,拿着一根竹杖、

穿着一双草鞋,凭一己之力行游天下,

虽死,无憾。

07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

徐霞客在一日行程的终了,

总要把当日经历与观察所得记录下来。

有时日行百余里,

到晚上还要在危垣破壁之下,

点起油灯进行写作。

甚至在露宿山野、寄身草莽的时候,

他还是要燃枯草照明,坚持写游记。

如此,才为后人留下了一部

煌煌六十多万字的千古奇书!


明代文学家钱谦益评《徐霞客游记》:

“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地间亦不可无此书也。”

地质学家丁文江借徐霞客

鼓励当时的青年奋发有为:

“今天下之乱,不及明季。学术之衰,乃复过之。

而青年之士,不知自奋,徒借口世乱,甘自暴弃;

观先生之风,其亦可以自愧也乎!”


为了纪念徐霞客取得的伟大成就,

国务院将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

因为400多年前的这一天,

徐霞客写下了游历天下的第一篇游记。

如何评价徐霞客的一生?

也许遍寻所有的句子与词汇,

都无法找到合适的语言。

因为没有任何赞誉之词,

能超越那样的荣光。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囊括,

我们不妨选择最朴素的词句:

霞客先生,

是用一生的时光,

去做了一件他最想做的事情。

文 | 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封面图 | 视觉中国



你的人生是否渴望一次“霞客行”?

【写留言】


监制丨徐冰 主编丨王若璐

编辑丨李津婵

宠物资讯内容

郎世宁四条屏价值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