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兔赏析网

昌化国石印象馆盛大开幕,西泠印社新书《印石皇后昌化鸡血石》发布——第三届国石文化论坛“福臻未来”

12-20

昌化国石印象馆盛大开幕,西泠印社新书《印石皇后昌化鸡血石》发布——第三届国石文化论坛“福臻未来”

今天上午,第三届国石文化论坛暨昌化国石印象馆开馆活动在临安区的千年古镇昌化举行,一座昌化国石印象馆开馆,一本《印石皇后昌化鸡血石》新书发布,让人们读懂了 “印石皇后”的前世今生,福臻未来。

昌化地处临安西部,这里物华天宝、风景绝胜,盛产着四大国石之一的昌化石,昌化石雕历经数千年磨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昌化石文化产业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尤以鸡血石最为著名,它火红鲜烈、奢华沉稳,是唯一以中国红为标志的名石,最适于治印,被誉为“印石皇后”“印石之宝”。

古时的文人士大夫拟石比人、相石绘影,因而玉石便被赋予了人性之美。“君子比德以玉”,是因玉器细腻温润又坚韧清透的特性与君子的品德不谋而合。昌化鸡血石也蕴含着“细、腻、温、润、凝、赤”六种珍贵品质,成为君子精神的完美写照,为文人雅士所爱。

明代,鸡血石已成为宫中御用之物,清代,甚至被皇室打造成宝玺,并敕封昌化鸡血石为“国宝”。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周恩来总理选用昌化鸡血石方章“大红袍”一对作为国礼,馈赠给访华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临安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钱高潮先生的各国政要肖像印章被选作峰会元首礼。

如今,以昌化石加工、雕刻篆刻、鉴赏、收藏、经营为主的国石文化,已经成为临安一张闪亮的“金名片”。

除了天生丽质,还有什么其他原因让昌化石如此受欢迎?

论坛上,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社团处副处长、西泠印社社员王臻从“印章”的专业角度解读。“过去,印章材质的主流经历了重大变化,人们对印章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王臻说,从印材来看,软石(包括昌化石)印章的流传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篆刻创作的状态,它更易于受刀和创作,引发了文人的情致、加入人文情感;而从鉴赏的角度看,昌化石色泽丰富,具有类于玉石的观感,易为世人接受,创作状态完全改变,中国印石由此走向艺术化。

王臻还就如何保护和开发昌化石提出了三点建议。“任何一种文化的延续,既要有文化内涵为依托,又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保护与开发。我认为首先要讲好故事,树好品牌;其次要提高产品附加值,完善文化产业链;第三是培养人才,做好工艺大师培训。”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庆文则从“印信文化”解读昌化石的魅力。

“印者,信也,游于方寸之间,醉于朱白之美,小至一人,大至一国,执印章为信物,轻轻一盖,虽天地不可改其性。” 王庆文说,在古代,印章被作为信物,讲的都是印信文化,中国的印信文化流传数千年,从战国时期作为商业凭证,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印信作为国家权力象征,无一不提倡“印信”。

今年,昌化石首次被制作成“求是之子”印章,赠予10000多名浙大应届毕业生。“沉甸甸的印石,带着母校对学子们最殷切的希望,今后浙大人奔向五湖四海,创业也罢,仕途也罢,难免曲折坎坷,这块质地坚硬的磐石,就是母校教给他们的最后一课。” 王庆文说,人的一生也是个自我不断修身、篆刻的过程,“求是印”是被赋予了“信用”“责任”等新意义的印信文化,鼓励着浙大学子,无论逆境顺境,都要保持韧劲,对理想、对初心,矢志不渝地坚定。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校长董琦同样推崇“印信文化”,认为那是一个民族不能失去的人文精神与传统。

近年来,临安区提出了打造“印石之都”的目标,从资金、人才等多方面保障国石文化的发展,今年又建成启用“中国昌化鸡血石博物馆”和昌化石文化交流中心,初步形成了“一城一街一区一馆一中心”的国石文化发展格局,引进了西泠印社社员开设的“临安印社”等一批大师工作室,开办昌化职业高级中学国石雕刻专业,与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合作举办玉石雕刻研修班……培育了一大批国石人才,逐步走出一条国石文化产业集聚化、融合化发展的新路。

今天,昌化镇南门弄的昌化国石印象馆开馆、西泠印社出版社的新书《印石皇后昌化鸡血石》发布、“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继续教育中心教学实践基地”在昌化成立、“中科昌化印石材料研发联合实验室”授牌,让昌化的国石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接下去,临安区将继续以打造“中国印石之都”为目标,深入挖掘昌化石文化内涵、完善市场配套、推动产业链拓展、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人才培养、做好宣传交流,真正把国石文化产业打造成为临安区一个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凝萃时光,意蕴昌化。

通讯员丨江萍

红发晶最旺的属相

纯种金毛多少钱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