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大门 浙江三建 供图
中新网杭州11月15日电 (王题题 马敏)日前,由浙江省三建建设集团(下称“浙江三建”)承建的南宋博物院(一期)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EPC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正式开馆。
杭州是如何复原南宋建筑的风貌,充分挖掘展示宋韵文化价值内涵?浙江三建品牌项目经理梁绍春是该项目负责人,他解释说,“我们主要从遗址展陈、建筑复原和数字展示三方面开展工作,在保证遗址本体和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全面性地展示德寿宫遗址。”
据悉,这是浙江省首次大面积展示南宋时期地下露明遗址;首次大规模数字化复原展示遗址;首次大面积开展南方地区潮湿土遗址保护;首次原汁原味复原南宋宫廷建筑;首次全面展示南宋历史文化及社会风貌。
施工现场 浙江三建 供图
匠人之心 展现宋韵文化
复建之后的德寿宫,是杭州传承宋韵文化的重要场所。
梁绍春说,建筑复原延续了“南宫北苑”格局。其中,中区宫殿主殿遗址是德寿宫遗址最具可看性的宫殿,其主殿开间达29米,是目前杭州城内发掘面积最大、规制等级最高的皇家宫殿建筑。
宫殿门口一根根粗壮的木柱令人震撼,主体结构全部采用柚木,用榫卯结构搭建而成,不使用一根钉子却坚固无比。“非洲柚木纹理细腻,质地坚硬,耐久性、稳定性都比较好,而且古色古香的色泽能较好展现宋韵之美。”梁绍春说,为此还集合了全国各地20多位有经验的木匠师傅,再以栏杆上的望柱头图案为例,在考古文物的基础上进行复原设计,并比对各种文献资料,一个小图案,往往需要经过10多轮的反复修改才能定稿。
在中区,梁绍春指着遗址上的灰白色大石块说,“这叫磉墩,就是柱础下的地基,上面的木头柱子早已腐烂,这里对上去就是二层重华殿门口的大柱子,一会可以上去看看,我们在同一位置复原了刚刚看到的那几根粗壮的柱子。”
以南宋有名的香糕砖为例,一片香糕砖的复原,有多不容易呢?首先得有设计稿,再根据定稿,进行样胚制样。
“我们很幸运,德寿宫遗址里,就发掘出完整的十字拼花香糕砖路面。怎么砌的,也看得清楚。”基于此,施工方经过反复比对,终于在河南找到一家企业,打磨出了这批香糕砖,“这种砖比普通的砖要沉,硬度强,敲起来清脆些。”项目技术负责人朱永说。
有着浙江工匠、浙江最美建设人称号的浙江三建砌筑工聂伍军成为了德寿宫的砌砖指导。他入行30年,在现场仍如第一次拿起砌刀,一丝不苟,心生敬畏。“古代的匠人用了巧妙的排列法排出了十字拼花图案。有多花费功夫呢?以西区遗址走廊上的那小片香糕砖路为例,我们两个人砌了近五天,恰好与遗址的区域形成对比,精巧又漂亮。”聂伍军说。
香糕砖仅仅是冰山一角。在现场,我们看到宫殿屋顶的脊饰瓦件都有好多种形态:正吻、垂兽、戗兽、走兽和套兽;斗拱、柱础石、格子窗以及包含吻兽特色的屋面等。“每一样都没有现成的,都是如同香糕砖一样,一样一样去‘磨合’出来的。”梁绍春说。
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夜景 浙江三建 供图
攻坚克难 打造传世精品
德寿宫项目部围绕目标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抢抓工期,细化工作方案,围绕工程建设关键节点推进项目施工。项目部管理人员和建筑工人放弃了两个春节的假期,争分夺秒,奋战不息,本着“与时间赛跑、与天气抗争、与病毒较量、与温暖同行”的决心,严格遵守各级各项疫情防控要求,以钉钉子的精神有力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项目工期紧,各项工序不得不并联施工,建设高峰有14个分部分项工程,12家参建单位600多名工人在同时开展交叉施工。每日召开“日清日结”项目推进会,当晚9点工作群“发单”,第二天循环认领下一个工作任务,截止目前已召开240余次推进会,真正做到“问题不过夜、当日事当日闭。”
要对两处近4600余平方米,符合露明条件的遗址开展施工,这对施工方来说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文物保护,人人有责,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地下是文物,大家要小心……”工地整个建设过程中,只要一走进大门,就能听到喇叭声。“脚下都是文化遗产,稍有不慎就会触犯文保法。”梁绍春回忆,不同于普通地下室基坑开挖,德寿宫项目在开挖时遗址大约有2米的回填土,由于涉及文物保护,不能使用大型机械来操作,必须先用小型机械挖一部分,余下1米左右的覆盖土全靠工人一抖一抖地挖出来,这些共计4300方的土再由工人一肩一肩地挑出去。
开挖中,施工人员不仅要时时重点监测遗址本体,确保其不被水泡、不受侵蚀、保持稳定。项目质量员俞天佑说,“在这里,我们都是身兼数职,除了施工人员的身份,也是一个经过培训的文物保护专员。”
“项目部始终把文物保护放首位,将遗址展陈和建设复原完美融合。”作为项目经理,梁绍春对待文物尤其小心翼翼。文保部门要求,在挖掘至离文物遗址80厘米时,不仅要降低挖掘速度,还要设专人在一旁监督挖机动态,实时保护文物遗址安全。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牢筑文物安全保护意识,对涉及文物位置的作业活动严控一动作、一评估、一方案“三不缺”。
梁绍春说,很多新工艺新技术在德寿宫项目的建设中得到了应用。例如,“重华宫”项目在结构设计上创新运用一层钢结构、二层木结构,为主体建筑多元化展示打下基础等。
“TAD止水帷幕” 突破地下遗址保护难题
杭州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含盐量高,气候潮湿多雨,这种地质和气候条件对遗址的保存非常不利。德寿宫项目所在地块同样面临着杭州特有的地质影响,“止水”成了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突破的一大难题。
施工方和设计方经过反复科学实验和对比分析,最终采取一系列中国国内先进的综合措施和工程技术手段。针对近4600平方米的遗址露明展示,充分考虑地下水、微生物、紫外线等不利条件和因素,综合采用了TAD止水帷幕、蓄水保护、“黑房子+全空气风冷热泵通风系统”等领先的技术工艺,力图达到遗址保存环境的精准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TAD止水帷幕技术首次应用于德寿宫项目,确保地下水位处于可控状态,最终,在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之间找到了平衡。
在施工过程中,遗址项目四周采用厚墙体阻挡地下水渗入,综合采用TAD止水帷幕技术来确保厅盆内地下水位处于可控状态。TAD工法,也称为“渠式切割装配式地下连续墙施工法”,是一种在止水防渗墙施工过程中插入混凝土预制板材的工法,采用此技术形成的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集挡土与截水功能于一体,可以有效保护遗址。
“简单来说,会先在遗址上设置一层保护棚罩,来有效隔离遗址本体跟外界环境。在遗址外围,采用TAD止水帷幕来隔绝地下水。同时,采用全空气风冷热泵通风系统、蓄水保护等新工艺、新技术,精准控制遗址保存环境,实现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的双赢。”项目技术负责人朱永说。
“数字化复原展陈就是对考古解读的一次反推演,用数字化的手段将考古发掘、探索的过程演绎出来,让观展者知道,遗址会说话。”朱永说。项目通过实景引导、AI讲解、虚拟文物展示等数字化复原技术引入全景漫游展厅,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德寿宫前世今生。(完)